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有机化合物药物的生产论文

手性药物中间体的微生物酶法合成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手性合成研究的意义第15页
   ·手性合成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5-17页
   ·世界手性药物的发展近况第17-18页
   ·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第18-21页
     ·物理法第18-19页
     ·化学法第19-20页
       ·化学法拆分第19-20页
       ·潜手性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第20页
     ·色谱法第20-21页
     ·生物法第21页
   ·微生物酶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第21-26页
     ·微生物酶催化的特点第21-23页
     ·微生物酶催化的方法第23页
     ·微生物酶法制备手性药物中间体第23-26页
   ·酯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第26-27页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7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酯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在左乙拉西坦手性中间体合成中的应用第29-41页
   ·实验材料第30-32页
     ·土样第30页
     ·培养基第30-31页
     ·主要试剂第31-32页
     ·主要仪器第32页
   ·实验方法第32-36页
     ·菌种筛选的方法第32-34页
       ·摇瓶富集培养法第32页
       ·贫乏平板培养法第32-33页
       ·菌种的保藏第33页
       ·发酵培养第33页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第33页
       ·菌种立体专一性测定第33-34页
       ·外消旋乙拉西坦单酯的制备第34页
     ·菌种鉴定第34-36页
       ·细胞及形貌观察第34页
       ·生理生化实验第34-35页
       ·16S rDNA测序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菌种的初筛第36-38页
     ·菌种的复筛第38页
     ·菌种的鉴定第38-40页
       ·菌种的形态特征第38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38-39页
       ·系统发育树的建立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鞘胺醇杆菌羧酸酯水解酶的发酵优化第41-52页
   ·实验材料第41-42页
     ·菌种第41页
     ·种子培养基第41页
     ·主要试剂第41-42页
     ·主要仪器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5页
     ·碳源优化第42页
     ·碳源浓度优化第42-43页
     ·氮源第43页
     ·氮源浓度优化第43页
     ·金属离子第43-44页
     ·金属离子浓度优化第44页
     ·最适pH第44页
     ·最适温度第44页
     ·产酶与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4-45页
     ·OD值的测定方法第45页
     ·细胞干重曲线的测定第45页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51页
     ·碳源优化第45-46页
     ·碳源浓度优化第46-47页
     ·氮源第47页
     ·氮源浓度优化第47-48页
     ·金属离子优化第48页
     ·金属离子浓度优化第48-49页
     ·最适初始 pH第49-50页
     ·最适发酵温度第50页
     ·最适发酵时间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鞘氨醇杆菌羧酸酯水解酶立体选择性催化乙拉西坦单酯水解反应第52-59页
   ·实验材料第52-53页
     ·菌种第52页
     ·发酵培养基第52页
     ·主要试剂第52页
     ·主要仪器第52-53页
   ·实验方法第53-55页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3页
     ·细胞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3-54页
     ·pH对反应的影响第54页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4页
     ·反应进程第54-55页
     ·分析方法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5-56页
     ·细胞量对反应的影响第56页
     ·pH对反应的影响第56-57页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7页
     ·反应进程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Pichia etchellsii全细胞催化芳基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第59-75页
   ·实验材料第60-62页
     ·菌种第60页
     ·培养基第60页
     ·主要试剂第60-61页
     ·主要仪器第61-62页
   ·实验方法第62-64页
     ·Pichia etchellsii的发酵培养第62页
     ·芳基醇的合成第62页
     ·不同有机助溶剂的影响第62页
     ·不同种类环糊精对反应的影响第62-63页
     ·加入β-环糊精后pH对反应的影响第63页
     ·加入β-环糊精后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3页
     ·加入β-环糊精后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3页
     ·底物谱第63-64页
     ·分析方法第64页
   ·结果与讨论第64-74页
     ·有机助溶剂的影响第64-65页
     ·不同种类环糊精的影响第65-69页
     ·在β-环糊精存在条件下反应的最适条件第69-72页
     ·以其他芳基酮为底物的反应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掺锰磷酸钙纳米粒子的新型多功能载药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PVDF/陶瓷粉体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