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8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18-2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 第18-22页 |
1.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 第18-20页 |
2.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 | 第20-22页 |
(二) 改革开放前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与教训 | 第22-26页 |
1. 改革开放前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 | 第22-24页 |
2. 改革开放前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教训 | 第24-26页 |
二、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 第26-35页 |
(一) 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 第26-29页 |
1. 尊重人民群众 | 第27页 |
2. 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 | 第27-28页 |
3. 提出了两个标准:“人民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28-29页 |
(二) 江泽民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 第29-31页 |
1. 把党群关系提升到新高度 | 第29-30页 |
2. 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 | 第30页 |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第30-31页 |
(三) 胡锦涛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 | 第31-35页 |
1.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32页 |
2. 提出“三为民思想” | 第32-33页 |
3. 强调“三大意识” | 第33-35页 |
三、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35-40页 |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党的群众路线 | 第35-36页 |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党的群众路线 | 第35页 |
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 第35-36页 |
(二) 网络的发展和党的群众路线 | 第36-38页 |
1. 网络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 第36-37页 |
2. 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 | 第37-38页 |
(三) 社会阶层分化和党的群众路线 | 第38-40页 |
1. 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 | 第38-39页 |
2. 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 | 第39-40页 |
四、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策略 | 第40-53页 |
(一) 党员干部应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检验标准 | 第40-43页 |
1. 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 第40-41页 |
2. 用“两个标准”检验自己 | 第41-43页 |
(二) 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 第43-45页 |
1. 网络问政的发展 | 第43-44页 |
2. 加强党员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 | 第44-45页 |
(三) 努力创新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方式 | 第45-48页 |
1. “传统+创新”的温岭民主恳谈 | 第46-47页 |
2. “传统+现代”的云南省“四群教育” | 第47-48页 |
(四) 引导、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 第48-50页 |
1. 群众参与的重要性 | 第48-49页 |
2. 广泛的宣传教育群众 | 第49-50页 |
(五) 用制度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 | 第50-53页 |
1. 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是重要保障 | 第50页 |
2. 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的具体对策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