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 导论 | 第8-13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二) 与选题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9-12页 |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二、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一) 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假设理论 | 第13-15页 |
1.无偏差预期理论 | 第13页 |
2.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hypothesis) | 第13-14页 |
3.市场分割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 第14-15页 |
(二)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第15-22页 |
1.静态利率期限结构的定制方法 | 第15-19页 |
2.均衡模型 | 第19-20页 |
3.无套利模型 | 第20-22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三、 中国国债市场概况 | 第25-28页 |
(一)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 第25-26页 |
1.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 | 第25-26页 |
2.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 | 第26页 |
3.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流动性大为增强 | 第26页 |
4.国债管理日益透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 第26页 |
(二) 中国国债市场的特点 | 第26-28页 |
1.发行频率还不高 | 第26-27页 |
2.市场流动性还不强 | 第27页 |
3.基准收益率曲线还不完善 | 第27页 |
4.避险工具还不多 | 第27-28页 |
四、 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28-41页 |
(一) 非参数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得建模分析 | 第28-30页 |
1.模型的假设 | 第28页 |
2.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二) 非参数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得实证检验 | 第30-41页 |
1.样本的选择 | 第30-32页 |
2.单因子假设的检验 | 第32-34页 |
3.平稳性假设检验 | 第34-37页 |
4.非参数模型和参数模型的估计 | 第37-41页 |
五、 建立中国基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对策研究 | 第41-44页 |
(一) 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作为基础利率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2页 |
1.合理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 第41页 |
2.能否形成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对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考量 | 第41页 |
3.建立基准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 第41-42页 |
4.稳定金融系统的需要 | 第42页 |
(二) 建立中国基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政策建议 | 第42-44页 |
1.合并银行间国债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建立统一的国债市场 | 第42页 |
2.完善债券的品种,特别是短期国债的数目 | 第42-43页 |
3.增加国债的发行量以及调整持有人的结构 | 第43页 |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43页 |
5.新发国债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发行 | 第43页 |
6.鼓励对国债做市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