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8页 |
3 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 第18-25页 |
·生态环境现状 | 第18-24页 |
·森林植被及物种多样性 | 第18-19页 |
·自然保护区现状 | 第19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19-20页 |
·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20-21页 |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 第21页 |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 第21-23页 |
·自然灾害 | 第23-24页 |
·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森林植被退化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仍在加重 | 第24页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4-25页 |
·自然灾害频繁 | 第25页 |
·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协调 | 第25页 |
4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 第25-29页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5页 |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25-29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原则 | 第25-26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确定 | 第26-29页 |
5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29-38页 |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29-31页 |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选择及赋值 | 第29页 |
·敏感性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29-30页 |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30页 |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30-31页 |
·主要的敏感性生态功能区 | 第31-32页 |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开发利用方向 | 第32-38页 |
·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 第33页 |
·分区利用方向的确定 | 第33-38页 |
6 增强土地生态适宜性的措施 | 第38-46页 |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方式 | 第38-42页 |
·河谷川地区土地利用模式 | 第38-39页 |
·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 | 第39-40页 |
·深山区“生态-旅游-特产”土地利用模式 | 第40-41页 |
·城乡结合部“园艺种植—新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 | 第41页 |
·矿山生态恢复土地利用模式 | 第41-42页 |
·与环境协调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议 | 第42-46页 |
·实施分区分类管制 | 第42页 |
·土地利用结构分区调控指标 | 第42-44页 |
·生态建设用地安排 | 第44-45页 |
·规划期内与环境协调的建设用地规模 | 第45-46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