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民间祈子习俗的渊源 | 第20-26页 |
一、“祈子”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二、民间祈子习俗的渊源 | 第20-26页 |
(一) 石器时代的女阴、男根崇拜 | 第21-23页 |
(二) 感生神话 | 第23-24页 |
(三) 高禖神 | 第24页 |
(四) 远古图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的过程分析 | 第26-39页 |
一、安徽沿淮地区的地理环境 | 第26页 |
二、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的过程分析 | 第26-36页 |
(一) 地方生育神 | 第27-30页 |
(二) 象征物 | 第30-32页 |
(三) 庙会“抱娃娃” | 第32-33页 |
(四) 偷瓜送子 | 第33-35页 |
(五) 送灯祈子 | 第35-36页 |
三、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的媒介分析 | 第36-39页 |
(一) 庙会中佛教、道教住持 | 第36-37页 |
(二) 祈子者的姻亲 | 第37-38页 |
(三) 有福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 第39-42页 |
一、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的特征 | 第39-40页 |
二、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形成的原因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对安徽沿淮地区乡村祈子习俗的思考 | 第42-46页 |
一、转型期的民间祈子习俗 | 第42-43页 |
二、外来生育文化的出现 | 第43-44页 |
三、民众的看法及心理调适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