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一、 “优化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 “优化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保税核查及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 第18-30页 |
第一节 保税核查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 第18-22页 |
一、 加工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 第18-19页 |
二、 保税核查的概念及特点 | 第19-22页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在海关的运用发展 | 第22-27页 |
一、 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4页 |
二、 海关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 第24-25页 |
三、 海关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第25-26页 |
四、 将风险管理引入加工贸易保税核查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分权及权力制衡理论 | 第27-30页 |
一、 “三权分立”理论 | 第27-28页 |
二、 权力制衡理论 | 第28-29页 |
三、 将分权及权力制衡理论引入加工贸易保税核查的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30-36页 |
第一节 我国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现状 | 第30-31页 |
一、 保税核查的准备 | 第30-31页 |
二、 保税核查的实施 | 第31页 |
三、 保税核查的处理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核销、核查作业要求相冲突 | 第31-32页 |
二、 实际监管作用发挥不足 | 第32页 |
三、 廉政风险依然存在 | 第32-33页 |
四、 保税核查与稽查使企业难以适从 | 第33页 |
第三节 我国加工贸易保税核查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6页 |
一、 传统保税核查模式的人员分工不合理 | 第33-34页 |
二、 传统保税核查模式的目标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 第34页 |
三、 传统保税核查模式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 第34-35页 |
四、 保税核查与稽查衔接不够紧密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海关监管的借鉴及启示 | 第36-41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海关监管方式 | 第36-39页 |
一、 美国海关的监管机制 | 第36-37页 |
二、 澳大利亚海关的监管机制 | 第37-38页 |
三、 我国通关-查验的进出口货物监管机制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海关监管方式的启示 | 第39-41页 |
一、 风险管理意识是监管之本 | 第39页 |
二、 信息化技术是监管的重要手段 | 第39-40页 |
三、 注重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加工贸易保税核查内外勤分离监管模式的建立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内外勤分离加工贸易保税核查的模式 | 第41-43页 |
一、 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的前期准备 | 第42页 |
二、 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的中期实施 | 第42-43页 |
三、 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的后续处理 | 第43页 |
第二节 试行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模式给海关监管带来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一、 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模式的监管成效 | 第43-44页 |
二、 内外勤分离保税核查模式的不足之处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加工贸易保税核查内外勤分离新机制下的建议 | 第45-50页 |
一、 设置风险管理为主的保税核查作业流程及联系配合方法 | 第45-46页 |
二、 构建培养风险管理核查专家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 第46-47页 |
三、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 第47-48页 |
四、 完善一系列中介参与保税核查工作机制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