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信息光学论文--傅里叶光学论文

遥测用多次反射式弹光调制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结论第11-27页
   ·引言第11-12页
   ·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的发展第12-25页
     ·时间调制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第12-14页
     ·空间调制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第14-16页
     ·弹光调制型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及其应用第16-25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弹光调制器振动理论模型建立及结构设计第27-51页
   ·振动模型及品质因素第27-37页
     ·弹光调制器振动模型第27-29页
     ·压电驱动器振动模型及切型选择第29-33页
     ·弹光调制器振动模型及品质因数第33-37页
   ·弹光调制器结构设计第37-39页
     ·材料选择以及驱动器调制频率的确定第37-38页
     ·弹光晶体和压电驱动器的支撑方式及耦合方式第38-39页
   ·弹光调制器结构优化及频率匹配第39-44页
     ·有限元分析优化第39-42页
     ·尺寸及频率匹配第42-44页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第44-50页
     ·振动特性測试第44-47页
     ·品质因数分析第47-49页
     ·驱动电压-振幅关系曲线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多次反射式弹光调制干涉仪理论模型及研制第51-79页
   ·晶体弹光效应第51-57页
     ·弹光效应描述第51-54页
     ·硒化锌(ZNSE)晶体旳弹光效应第54-57页
   ·弹光调制双折射干涉原理及实验测试第57-61页
     ·基本原理第57-59页
     ·实验装置及测试第59-61页
   ·多反射式弹光调制干涉仪分析第61-72页
     ·弹光晶体有效入射角分析第61-62页
     ·弹光晶体通光面积分析第62-63页
     ·入射角和通光孔径的实验測试及分析第63-66页
     ·多次反射式弹光调制干涉仪结构模型第66-69页
     ·实际模型及误差分析第69-72页
   a. 实际光线入射情况分析第69-71页
   b. 厚度微小形变对光程差的影响第71-72页
   ·多次反射式弹光调制干涉仪设计及研制第72-77页
     ·金属反射膜简介第72-75页
     ·最佳入射角和入射位置研究第75-77页
   ·多次反射式弹光调制干涉仪性能测试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PEM-FTS遥測光学系统设计第79-96页
   ·反射式前置收集光学系统设计第79-92页
     ·两镜双反射系统第80-84页
     ·共轴两镜双反射系统设计第84-86页
     ·反射式准直-縮束/扩束光学结构选择第86-88页
     ·反射式准直-縮束/扩束光学结构设计第88-92页
   ·参考激光干涉仪第92-94页
   ·整体光学系统设计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PEM-FTS系统研制与原理验证第96-114页
   ·PEM-FTS原理验证系统第96-100页
     ·原理验证系统探测器选择第96-97页
     ·偏振片选择第97页
     ·光学系统试制、支撑结构设计第97-98页
     ·原理验证系统装调集成第98-100页
   ·系统性能参数确定第100-106页
     ·光谱分辨率第100-101页
     ·光通量分析第101-106页
   a. 光通量一般定义式第101-103页
   b. 小视场、大孔径光学系统的光通量和像面照度第103-104页
   c. 晶体中的吸收衰减第104-105页
   d. 镀金属反射射膜的反射面吸收损失式第105页
   e. 透射光学材料内部的吸收损失第105-106页
   ·原理验证性光谱測量第106-112页
     ·干涉光强图第106-109页
     ·NUFFT 基本原理第109-111页
     ·光谱反演第111-112页
   ·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4-117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14-115页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5页
   ·待拓展的研究工作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129-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横向剪切干涉系统的甲烷气体浓度检测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MEMS矢量水听器阵列的声目标定向定位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