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热放电与化学吸收结合废气脱硝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NO_X危害 | 第11页 |
| ·船舶柴油机NO_X排放规范 | 第11-12页 |
| ·NO_X成因及生成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 ·NO_X成因 | 第12-13页 |
| ·NO_X生成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船舶柴油机排放NO_X控制技术 | 第14-20页 |
| ·燃油乳化 | 第14页 |
| ·优化柴油机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 | 第14-15页 |
| ·湿空气动力系统 | 第15页 |
| ·CASS技术 | 第15页 |
| ·DWI技术 | 第15页 |
|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第15-16页 |
| ·等离子体脱销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实验装置 | 第22-28页 |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 ·模拟废气配气系统 | 第22-23页 |
| ·预氧化系统 | 第23页 |
| ·化学吸收系统 | 第23页 |
| ·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 第23-28页 |
| ·实验装置 | 第23-25页 |
| ·模拟废气测试 | 第25页 |
| ·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测试 | 第25-28页 |
| 第3章 针阵列对板正电晕放电预氧化NO实验研究 | 第28-39页 |
| ·放电能量密度作用 | 第28-30页 |
| ·NO_X初始浓度作用 | 第30-32页 |
| ·相对湿度作用 | 第32-35页 |
| ·电极间距作用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针阵列对板负电晕放电预氧化NO实验研究 | 第39-50页 |
| ·放电能量密度作用 | 第39-41页 |
| ·相对湿度作用 | 第41-43页 |
| ·电极间距作用 | 第43-46页 |
| ·放电极性作用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钠碱法脱硫废液化学吸收脱硝 | 第50-57页 |
| ·水吸收NO_2 | 第50页 |
| ·Na_2SO_3溶液吸收NO_2 | 第50-52页 |
| ·产物及机理分析 | 第52-55页 |
| ·水吸收反应机理 | 第52-54页 |
| ·Na_2SO_3溶液吸收反应机理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