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目录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纳米二氧化钛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17页 |
| ·二氧化钛的结构 | 第14-16页 |
| ·二氧化钛的性质 | 第16-17页 |
|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20页 |
| ·气相法 | 第17页 |
| ·液相法 | 第17-19页 |
| ·两相法 | 第19-20页 |
|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改性及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控制粒径 | 第20-21页 |
| ·贵金属修饰 | 第21页 |
| ·半导体复合 | 第21-22页 |
| ·离子掺杂 | 第22-23页 |
| ·表面光敏化 | 第23页 |
| ·表面超强酸化 | 第23页 |
|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23-27页 |
| ·光化学作用 | 第24-25页 |
| ·污水处理 | 第25页 |
| ·气体净化 | 第25页 |
| ·抗菌除臭 | 第25-26页 |
| ·在涂料行业的应用 | 第26页 |
| ·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 ·其它 | 第27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实验仪器、试剂及研究表征方法 | 第29-37页 |
| ·实验仪器、试剂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溶剂热法 | 第30-31页 |
| ·油水界面法 | 第31页 |
| ·表征方法 | 第31-37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1-32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2-33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3页 |
| ·气质联用定量分析(GC-MS) | 第33-36页 |
|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谱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溶剂热法合成油溶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 第37-48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 ·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 | 第37-38页 |
| ·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9-46页 |
| ·TEM分析 | 第39页 |
| ·XRD分析 | 第39-40页 |
| ·FT-IR分析 | 第40-41页 |
| ·反应温度对TiO_2颗粒形态和粒径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时间对TiO_2颗粒形态和粒径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水溶液pH对TiO_2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表面活性物质浓度对TiO_2颗粒形态和粒径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机理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油水界面法合成油溶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 第48-69页 |
| ·前言 | 第48-49页 |
|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9-50页 |
| ·实验表征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0-64页 |
| ·不同表面活性物质对合成颗粒的影响 | 第50-53页 |
| ·正辛胺浓度对合成颗粒的影响 | 第53-55页 |
| ·水相pH对合成颗粒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产物FT-IR分析 | 第56-57页 |
| ·产物表面活性物质吸附量分析 | 第57-64页 |
| ·形成机理分析 | 第64-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修饰 | 第69-77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 ·掺杂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70页 |
| ·添加三乙醇胺 | 第70-71页 |
| ·相转移 | 第71页 |
| ·实验表征 | 第7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 ·掺杂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 第71-73页 |
| ·不同水相pH添加三乙醇胺的影响 | 第73-75页 |
| ·相转移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