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

海南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与寄主传毒特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序论第10-22页
   ·假臭草生物生态特性及危害性第10-11页
     ·假臭草生物生态学特性第10-11页
     ·假臭草对环境的危害性第11页
     ·入侵植物假臭草的清除技术第11页
   ·植原体与植原体病害研究进展第11-13页
     ·植原体的发现第11-12页
     ·植原体的检测第12页
       ·电子显微镜检测植原体第12页
       ·组织化学法检测植原体第12页
       ·血清学技术检测植原体第12页
       ·运用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第12页
     ·植原体的传播与假臭草丛枝病第12-13页
   ·微生物分类中PCR-RFLP分析与16SrRNA序列分析研究进展第13-15页
   ·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第15-19页
     ·生物防治的必要性第15页
     ·生物防治原理及应用方法第15页
     ·杂草生物防治的发展概况第15-18页
       ·利用昆虫天敌防治杂草第16-17页
       ·利用微生物天敌防控杂草第17-18页
       ·其它防治方法第18页
     ·外来入侵杂草防治研究成果以及意义第18-19页
       ·外来入侵杂草的预防措施第18页
       ·外来入侵杂草的控制措施第18-19页
       ·外来入侵杂草生物防治成果与意义第19页
   ·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2页
     ·研究目的第19-20页
     ·研究意义第20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0-21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海南省假臭草入侵情况及其丛枝病发病情况研究第22-27页
   ·材料与方法第22页
     ·调查地点与方法第22页
     ·数据分析第22页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调查地点GPS坐标与假臭草分布情况第22-24页
     ·海南岛假臭草入侵情况与丛枝病分布第24页
     ·海南岛假臭草丛枝病发病症状观察与发病情况第24-27页
3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检测及其16SrDNA序列PCR-RFLP分析第27-44页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DNA提取材料的来源第27页
     ·主要药品及相关仪器设备第27-29页
       ·DNA提取过程所需药品第27页
       ·电泳检测所需药品第27页
       ·直接PCR和巢式PCR所需要品第27页
       ·植原体序列克隆所需药品第27页
       ·PCR-RFLP所需药品第27-28页
       ·实验所需药品的配方第28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8-29页
     ·实验方法第29-32页
       ·假臭草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9页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样品第29-30页
       ·直接PCR和巢式PCR技术的操作步骤第30页
       ·植原体目的片段的RFLP分析第30-31页
       ·PCR产物的克隆第31-32页
     ·数据分析第32页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假臭草丛枝病株和健康对照DNA的提取第32-33页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PCR扩增第33-34页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PCR-RFLP分析第34-39页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16SrRNA序列克隆与分析第39-44页
4 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昆虫寄主的筛选与鉴定第44-49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昆虫寄主的捕捉、饲养第44页
     ·昆虫介体获毒能力的鉴定第44页
     ·昆虫传毒能力的鉴定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49页
     ·昆虫介体的筛选结果第45页
     ·蚜虫、粉蚧获毒能力的鉴定第45-46页
     ·蚜虫、粉蚧传毒能力的鉴定第46-49页
5 蚜虫传播植原体的特性第49-56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获毒时间阈值测定第49页
     ·蚜虫数量的传毒效应测定第49页
     ·蚜虫接种时间阈值测定第49-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获毒时间阈值结果第50-51页
     ·昆虫数量的传毒结果第51-52页
     ·接种时间阈值结果第52-56页
6 讨论第56-62页
   ·海南岛假臭草的入侵情况及对海南生态环境影响第56-57页
   ·假臭草丛枝病分布及对假臭草的抑制作用第57-58页
   ·假臭草DNA提取过程讨论第58-59页
   ·PCR反应体系的设置、结果讨论第59-60页
   ·16SrDNA PCR—RFLP分析和序列分析的讨论第60页
   ·蚜虫、植原体、假臭草丛枝病的关系第60-61页
   ·蚜虫寄主专一性讨论第61-6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本研究主要结果第62页
   ·本研究的结论第62-63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3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3页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3-74页
项目资助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A-Markov和InVEST模型的海南八门湾海湾生态综合评价
下一篇:土壤中克百威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蚯蚓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