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 一、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三、理论框架及核心概念 | 第25-30页 |
| 第三章 农民合作的发生:M村的个案 | 第30-40页 |
| 一、黄河尾巴上的村落:M村概况 | 第30-33页 |
| 二、国家的理想: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民合作(1949-1978) | 第33-37页 |
| 三、从分到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民合作(1978-今)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多种力量的介入:农民合作发生的外部机制 | 第40-50页 |
| 一、国家强制力介入及政府政策支持 | 第41-44页 |
| 二、内生性乡村精英的主导 | 第44-46页 |
| 三、乡村社会中合作的基础:熟人网络与信任 | 第46-47页 |
| 四、社会力量支持:青岛农业大学的推助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个体的权衡:农民合作发生的内部机制 | 第50-61页 |
| 一、农民对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 第50-54页 |
| 二、农民对合作制度的权衡:惩罚与激励 | 第54-58页 |
| 三、农民对合作的认知及合作精神 | 第58-6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1-67页 |
| 一、合作如何可能:农民合作的逻辑 | 第61-64页 |
| 二、合作与乡村社会结构 | 第64-66页 |
| 三、总结与反思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附录 | 第72-76页 |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