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导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 第12-26页 |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 | 第12-17页 |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第12-14页 |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 第14-16页 |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 第16-17页 |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17-20页 |
| (一) 群体性特征 | 第17-18页 |
| (二) 无形性特征 | 第18-19页 |
| (三) 权利性质的模糊性 | 第19-20页 |
| (四) 权利内容的不确定性 | 第20页 |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 第20-26页 |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第21-23页 |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分析 | 第26-32页 |
| 一、 国际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 第26-29页 |
| (一) 公法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 第26-28页 |
| (二) 私法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 第28-29页 |
| 二、 其他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 第29-32页 |
| (一) 日本 | 第29-30页 |
| (二) 韩国 | 第30-31页 |
| (三) 法国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32-45页 |
| 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 | 第32-34页 |
| 二、 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分析 | 第34-39页 |
| (一) 国际层面的法律文件 | 第34-37页 |
| (二)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 第37页 |
| (三) 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 | 第37-39页 |
| 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9-45页 |
| (一) 法律指导思想偏颇 | 第39-40页 |
| (二) 法律保护模式的单一 | 第40-43页 |
| (三) 现有模式存在的难题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的思考 | 第45-54页 |
| 一、 公法保护模式分析 | 第45-49页 |
| (一) 可行性探讨 | 第45-46页 |
| (二) 制度构建 | 第46-49页 |
| 二、 私法保护模式分析 | 第49-54页 |
| (一) 可行性探讨 | 第49-50页 |
| (二) 制度构建 | 第50-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