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 绪论 | 第9-12页 |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 本文研究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2.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二、 风险社会概观 | 第12-22页 |
(一)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2-15页 |
1. 风险社会概念 | 第12-13页 |
2. 风险社会特点 | 第13-14页 |
3. 风险社会应对思路 | 第14-15页 |
(二) 风险社会的生成逻辑 | 第15-19页 |
1. 风险社会的演变 | 第15-16页 |
2. 现代性的断裂 | 第16-18页 |
3. 现代性的重建 | 第18-19页 |
(三) 现代风险社会的后果 | 第19-20页 |
1. 生存危机 | 第19页 |
2. 社会理性之基础的危机 | 第19页 |
3. 精神危机 | 第19-20页 |
(四) 风险社会理论现实启示 | 第20-22页 |
1. 中国当下的社会风险 | 第20页 |
2. 建立风险预警和规避体系 | 第20-21页 |
3. 和谐社会构建 | 第21-22页 |
三、 风险社会视阈下调查性报道的社会功能 | 第22-33页 |
(一) 调查性报道概况 | 第22-24页 |
1. 调查性报道概念 | 第22页 |
2. 调查性报道的发端 | 第22-23页 |
3.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历程 | 第23-24页 |
(二) 风险社会视阈下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意义 | 第24-28页 |
1. 调查性报道的话语权 | 第24-25页 |
2. 调查性报道的社会意义 | 第25页 |
3. 调查性报道在中国重要性 | 第25-26页 |
4. 网络改变着传统的调查性报道 | 第26-28页 |
(三) 风险社会视阈下调查性报道社会功能——以“7.23 动车事件”为样本 | 第28-33页 |
1. 案例选择 | 第28页 |
2. 案例剖析 | 第28-30页 |
3. 案例结论 | 第30-33页 |
四、 风险社会视阈下调查性报道社会功能理性思考 | 第33-47页 |
(一) 风险社会调查性报道风险规避对社会功能的构建 | 第33-38页 |
1. 外部权力威慑与管制中开创全新角度 | 第33-34页 |
2. 金钱资本风险下的风险规避 | 第34-35页 |
3. 法律风险下的风险规避 | 第35-38页 |
(二) 风险社会调查性报道维度扩展对社会功能的构建 | 第38-42页 |
1. 从社会控制维度到社会监督维度 | 第38-40页 |
2. 从社会监督维度到社会调节维度 | 第40-41页 |
3. 从社会调节维度到制度建构维度 | 第41-42页 |
(三) 风险社会调查性报道对公共领域的构建 | 第42-47页 |
1. 风险社会调查性报道公共领域中的亚政治 | 第42-43页 |
2. 风险社会调查性报道公民参与公共领域 | 第43-44页 |
3. 调查性报道功能在传媒、政府和公众的三角结构中构建 | 第44-47页 |
五、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一) 著作类 | 第48页 |
(二) 论文期刊类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