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思路 | 第12-14页 |
二、本选题研究状况 | 第14-19页 |
第一章 《汉书》的成书及对《史记》的承袭和发展 | 第19-41页 |
第一节 班固的生平经历 | 第19-23页 |
一、家学渊源 | 第19-20页 |
二、个人经历 | 第20-22页 |
三、学术修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汉书》创作过程 | 第23-34页 |
一、《汉书》创作的准备过程 | 第24-25页 |
二、《汉书》创作的完成过程 | 第25-34页 |
第三节 《汉书》对《史记》的承袭和发展 | 第34-41页 |
第二章 《汉书》的构思 | 第41-57页 |
第一节 《汉书》创作的主旨和选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汉书》的结构 | 第42-50页 |
一、纪、表、志、传四体的总柜架 | 第43-48页 |
二、具体篇目的内部布局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汉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 第50-57页 |
一、《汉书》创作的原则 | 第50页 |
二、《汉书》创作的方法 | 第50-57页 |
第三章 《汉书》的写人 | 第57-87页 |
第一节 《汉书》人物的择取原则 | 第57-61页 |
一、人物择取的广泛性 | 第57-58页 |
二、人物择取的时代性 | 第58-60页 |
三、人物择取的重点性 | 第60-61页 |
四、人物择取的家世关联性 | 第61页 |
第二节 《汉书》的人物群体形象塑造 | 第61-68页 |
一、《汉书》人物群体形象的布局 | 第61-62页 |
二、《汉书》人物群体形象塑造的特点 | 第62-68页 |
第三节 《汉书》人物形象塑造的多维视角 | 第68-76页 |
一、简单勾勒人物的外部特征 | 第68-69页 |
二、重点关注人物的活动 | 第69-75页 |
三、以他的言行态度来展现或衬托人物 | 第75-76页 |
第四节 《汉书》人物形象刻画的技巧 | 第76-87页 |
一、注重人物所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第76-80页 |
二、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 第80-81页 |
三、注重在人物及其事迹的互见中较为全面地展现人物形象 | 第81-84页 |
四、注重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 第84-87页 |
第四章 《汉书》的叙事 | 第87-112页 |
第一节 《汉书》的叙事视角和时空表达 | 第87-98页 |
一、《汉书》叙事视角的选择 | 第87-92页 |
二、《汉书》叙事时空的表达 | 第92-98页 |
第二节 《汉书》的叙事方法 | 第98-112页 |
一、《汉书》叙事的显性互见法 | 第98-102页 |
二、《汉书》叙事的引用方法——以《地理志》对《诗经》的引用为例 | 第102-112页 |
第五章 《汉书》的论赞 | 第112-139页 |
第一节 《汉书》论赞的形式 | 第112-117页 |
第二节 《汉书》论赞的内容 | 第117-134页 |
一、对历史人物予以褒贬 | 第117-124页 |
二、阐明传记资料的去取原则 | 第124-127页 |
三、增补相关史事 | 第127-130页 |
四、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汉书》论赞的技巧 | 第134-139页 |
一、善于抓住典型人物及其事件发论 | 第134-135页 |
二、注重把人物及其史事放入大的社会背景或历史源流中发论 | 第135-136页 |
三、注重史论的现实意义 | 第136-139页 |
第六章 《汉书》的语言 | 第139-163页 |
第一节 《汉书》语言的设计 | 第139-154页 |
一、《汉书》语言的篇章和语句设计 | 第139-147页 |
二、《汉书》的古字运用 | 第147-154页 |
第二节 《汉书》语言的风格 | 第154-163页 |
一、严谨峻洁 | 第155-157页 |
二、平实质朴 | 第157-159页 |
三、富赡典雅 | 第159-163页 |
结语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