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技术对抑郁发作亚临床状态的干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缩略词表 | 第7-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研究方案 | 第12-20页 |
| 1. 研究设计 | 第12页 |
| 2. 样本含量及分组 | 第12页 |
| 3. 随机化设计 | 第12页 |
| 4. 盲法 | 第12页 |
| 5.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14页 |
| 6. 治疗方案 | 第14-17页 |
|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 ·疗程 | 第15页 |
| ·随访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7.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 ·人口学资料 | 第17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17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17-18页 |
| 8. 疗效标准 | 第18页 |
| 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 10. 质量控制 | 第19页 |
| 11. 异常情况的处理 | 第19-20页 |
| 研究结果 | 第20-29页 |
| 1. 病例入组情况 | 第20页 |
| 2. 研究结果 | 第20-29页 |
| ·基线分析 | 第20-21页 |
| ·依从性分析 | 第21-22页 |
| ·治疗结果 | 第22-28页 |
| ·异常情况的处理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7页 |
| 1. 对抑郁发作亚临床状态的认识 | 第29-30页 |
| 2. 生物反馈技术及其应用 | 第30-32页 |
| 3. 理论根据及机理探讨 | 第32-33页 |
| 4. 疗效分析 | 第33-36页 |
| ·总体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SDS评分结果分析 | 第34页 |
| ·HAMD评分结果分析 | 第34页 |
| ·CES-D评分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生活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35页 |
| ·结果讨论 | 第35-36页 |
| 5. 特色与创新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63页 |
| 附录1 阈下抑郁的研究进展 | 第43-50页 |
| 附录2 生物反馈操作指南 | 第50-57页 |
| 附录3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57-58页 |
| 附录4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58-59页 |
| 附录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第59-60页 |
| 附录6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 第60-61页 |
| 附录7 生活满意度量表 | 第61-62页 |
| 附录8 新闻报道 | 第62-63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