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第二章 调查的基本概况 | 第11-14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11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11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11页 |
三、 调查内容 | 第11页 |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1-14页 |
一、 问卷准备和回收情况 | 第11-12页 |
二、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第三章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河源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 第14页 |
第二节 河源市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第14-24页 |
一、 青少年财产型犯罪居多,作案手法效仿影视 | 第15-16页 |
二、 青少年罪犯心智不成熟,犯罪呈现低年龄、低学历现象 | 第16-18页 |
三、 判处的刑罚较轻,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第18-19页 |
四、 青少年罪犯曾经为留守儿童居多 | 第19-21页 |
五、 社区闲散青少年容易演化为青少年罪犯 | 第21-23页 |
六、 吸毒低龄化趋势愈烈,吸毒者八成是青少年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河源市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国内外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理论 | 第24-26页 |
一、 国外理论 | 第24-25页 |
二、 国内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家庭温暖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26-31页 |
一、 失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 第26-28页 |
二、 残缺家庭容易产生问题青少年 | 第28-30页 |
三、 错误的沟通方式容易诱发青少年叛逆心理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31-35页 |
一、 社会文化环境的严重污染,诱发青少年犯罪 | 第31-33页 |
二、 攀比妒忌思想的影响,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 第33-34页 |
三、 部分影视作品对黑暗势力的过度渲染,让青少年产生冲动、好奇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学校的德育教育弱化 | 第35-39页 |
一、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 第36页 |
二、 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薄弱 | 第36-39页 |
第五章 构建河源市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的思考 | 第39-54页 |
第一节 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 第39-41页 |
一、 家庭和睦,让孩子健康成长 | 第39页 |
二、 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 第39-40页 |
三、 家长教育不力,应责令家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 第41-46页 |
一、 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改为《道德与法律》 | 第41-42页 |
二、 建议在中学增设一门《传统文化教育》课 | 第42-45页 |
三、 强化体验教育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社会文化建设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重点 | 第46-49页 |
一、 杜绝不良行为,防止犯罪 | 第46-48页 |
二、 大力加强对以网吧为重点的社会文化市场的综合整治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加强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 | 第49-51页 |
一、 加强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 | 第49-50页 |
二、 执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制度 | 第50-51页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各类闲散青少年教育长效管理机制 | 第51-54页 |
一、 建立闲散青少年就业服务站 | 第51页 |
二、 鼓励未完成学业的闲散青少年继续学习 | 第51-52页 |
三、 重视对失足回归青少年的帮教和安置工作 | 第52页 |
四、 实施留守家庭“温暖工程” | 第52-54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