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本课题的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本课题的来源和背景 | 第9-10页 |
|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新修辞学述要 | 第16-23页 |
| ·佩雷尔曼和他的新修辞学 | 第16-17页 |
| ·新修辞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7-19页 |
| ·哲学基础 | 第17-19页 |
| ·社会基础 | 第19页 |
| ·新修辞学的特点 | 第19-22页 |
| ·以价值多元化为论证前提 | 第19-21页 |
| ·以听众利益为论证中心 | 第21-22页 |
| ·以现实实践为论证基础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 | 第23-34页 |
|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 | 第23-24页 |
| ·两种理论 | 第24-27页 |
| ·听众理论 | 第24-26页 |
| ·在场与交流理论 | 第26-27页 |
| ·论证型式 | 第27-31页 |
| ·联合的论证型式 | 第27-30页 |
| ·分离的论证型式 | 第30-31页 |
| ·论证的出发点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的历史评价 | 第34-41页 |
|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的科学性 | 第34-36页 |
|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和法律逻辑的发展 | 第34-35页 |
|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与非形式逻辑发展 | 第35-36页 |
| ·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的局限性 | 第36-40页 |
| ·关于形式逻辑之价值的不当认知 | 第37-38页 |
| ·佩雷尔曼正义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关于论证型式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