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倾层状岩体隧道开挖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概述 | 第10-12页 |
·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层状岩体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页 |
·层状岩体破坏准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 第19-28页 |
·隧道围岩结构体系及特征 | 第19-20页 |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结构类型及破坏特征 | 第20-25页 |
·层状岩体围岩结构类型 | 第20-22页 |
·含软岩的层状岩体围岩特性 | 第22-23页 |
·层状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 | 第23-25页 |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隧道有限元法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28-46页 |
·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理论 | 第28-42页 |
·弹塑性基本理论 | 第29-30页 |
·岩土体弹塑性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岩土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第34-41页 |
·接触单元理论及有限元分析 | 第41-42页 |
·有限元分析过程 | 第42-44页 |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陡倾层状岩体隧道数值研究分析 | 第46-65页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47-48页 |
·分析区域与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初始地应力场的确定 | 第49-50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施工过程控制 | 第5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64页 |
·地表沉降特征 | 第51-52页 |
·围岩位移特征 | 第52-56页 |
·围岩应力特征 | 第56-60页 |
·初期支护内力特征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陡倾层状岩体隧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 | 第65-100页 |
·试验研究背景 | 第65页 |
·试验的目的 | 第65页 |
·相似关系 | 第65-70页 |
·相似理论 | 第66-67页 |
·相似模型试验 | 第67-68页 |
·利用静力平衡条件 | 第68-69页 |
·利用物理方程—应力-应变关系 | 第69-70页 |
·相似比的确定 | 第70页 |
·相似材料及力学参数 | 第70-78页 |
·相似材料及其配比 | 第70-76页 |
·影响相似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 | 第76-77页 |
·岩体力学参数 | 第77-78页 |
·模型箱制作 | 第78-80页 |
·模型箱设计依据 | 第78页 |
·模型箱边界处理 | 第78-79页 |
·模型箱尺寸的确定 | 第79-80页 |
·测试仪器的选取与布置 | 第80-84页 |
·传感器的选取 | 第80-81页 |
·测点布置 | 第81-84页 |
·模型的制作过程 | 第84-88页 |
·模型开挖及记录试验数据 | 第88-99页 |
·开挖步骤 | 第88页 |
·试验结果记录 | 第88页 |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88-97页 |
·数值分析与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第97-99页 |
·本章小节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