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稀土元素的概况 | 第10-12页 |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0页 |
·稀土元素的应用概况 | 第10-11页 |
·水体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和含量 | 第11-12页 |
·水华的概述 | 第12-16页 |
·水华的简介及我国水华现状 | 第12页 |
·水华的危害 | 第12-14页 |
·环境因子对水华的影响 | 第14-16页 |
·水华鱼腥藻概述 | 第16-17页 |
·稀土对藻类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藻种培养方法 | 第21页 |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实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2-27页 |
·藻生物量的测定 | 第22页 |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藻蓝蛋白(C-PC)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类胡萝下素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4-26页 |
·培养基中总氮(TN)和总磷(TP)的测定 | 第26页 |
·培养基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测定 | 第26页 |
·培养基中残留Ce~(3+)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影响 | 第28-30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30-33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的影响 | 第30-31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藻蓝蛋白的影响 | 第31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第31-33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33-35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33-35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吸收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39-41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吸收总氮(TN)的影响 | 第39页 |
·Ce~(3+)对水华鱼腥藻吸收总磷(TP)的影响 | 第39-41页 |
·各实验组培养基中的微囊藻毒素-LR(MC-LR)含量差异 | 第41-42页 |
·各处理组培养基中的Ce~(3+)含量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8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生长规律的探讨 | 第43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43-44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44-45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抗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吸收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45-46页 |
·稀土Ce~(3+)对水华鱼腥藻产藻毒素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浓度处理下的水华鱼腥藻对Ca~(3+)的富集作用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6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