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21页 |
一、 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三、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本选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18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三) 创新点 | 第19页 |
五、 两个关键词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一) 陕甘宁边区 | 第19页 |
(二) 民生问题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1-31页 |
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一)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 第21-22页 |
(二)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22-23页 |
(三) 解决民生问题是克服经济困难,取得抗战胜利的需要 | 第23-24页 |
(四)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立模范抗日根据地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可能性 | 第25-31页 |
(一)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陕甘宁边区自身的有利条件 | 第25-26页 |
(二) 民主政治的实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政治保证 | 第26-27页 |
(三) 边区法制建设的加强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 第27-28页 |
(四) 社会环境的整肃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理论渊源 | 第31-40页 |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扬弃 | 第31-33页 |
二、 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 | 第33-34页 |
三、 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34-40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0-61页 |
一、 减少民赋,修养民力 | 第40-46页 |
(一) 减租减息 | 第40-41页 |
(二) 实施农业累进税 | 第41-43页 |
(三) 精兵简政 | 第43-45页 |
(四) 党政军各部门开展大生产运动 | 第45-46页 |
二、 发展经济,丰衣足食 | 第46-53页 |
(一) 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 第46-49页 |
(二) 鼓励发展私营工商业 | 第49-52页 |
(三) 鼓励互助 | 第52-53页 |
三、 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 第53-56页 |
(一) 开展扫盲教育 | 第53-54页 |
(二)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第54-56页 |
四、 实施社会优抚政策 | 第56-61页 |
(一) 实施社会救助 | 第56-59页 |
(二)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和主要特点 | 第61-70页 |
一、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成效 | 第61-66页 |
(一) 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 第61-62页 |
(二) 人民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 第62-64页 |
(三) 建立了低水准、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64-66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特点 | 第66-70页 |
(一) 是在长期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展开的 | 第66-67页 |
(二) 是在广泛而变动的民众基础上展开的 | 第67-68页 |
(三) 是在五大“保证”下进行的 | 第68-69页 |
(四) 是在发挥民众组织的作用下实施的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70-78页 |
一、 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 第70-72页 |
二、 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 第72-73页 |
三、 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 | 第73-74页 |
四、 解决民生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 | 第74-75页 |
五、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