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杨返祖现象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中红杨、全红杨的研究概况 | 第9页 |
·中红杨、全红杨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 第9页 |
·中红杨、全红杨的生物生态学习性 | 第9页 |
·中红杨、全红杨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植物返祖现象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返祖与突变的差异 | 第9-10页 |
·返祖不同于突变的重演性 | 第10页 |
·返祖不同于突变的可逆性 | 第10页 |
·返祖现象发生的类型 | 第10-12页 |
·花 | 第10-11页 |
·果实 | 第11页 |
·叶 | 第11页 |
·枝 | 第11页 |
·由雌雄异株变为雌雄同株 | 第11-12页 |
·多肉植物 | 第12页 |
·返祖现象产生原因 | 第12-13页 |
·在自然中偶然发生的 | 第12页 |
·在有性繁殖中出现 | 第12-13页 |
·由物理化学刺激诱导而产生 | 第13页 |
·环境条件的改变 | 第13页 |
·返祖现象产生的机理 | 第13页 |
·对于产生返祖现象的处理 | 第13-14页 |
·去除返祖器官 | 第13页 |
·提供适宜的栽培条件 | 第13-14页 |
·采用无性繁殖 | 第14页 |
·不进行处理 | 第14页 |
·研究返祖现象的意义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返祖现象的调查 | 第1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6页 |
·调查方法 | 第16页 |
·对产生返祖现象的枝条的处理 | 第16页 |
·返祖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 第16-17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16页 |
·叶面积的测定 | 第16页 |
·花色素苷的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测定 | 第17页 |
·色光值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17页 |
·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17页 |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SSR 分子检测 | 第17-23页 |
·植物材料 | 第17-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PCR 引物 | 第18-19页 |
·杨树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19页 |
·DNA 的质量鉴定 | 第19-20页 |
·SSR 扩增 | 第20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0-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9页 |
·返祖情况的调查 | 第23-26页 |
·返祖形式 | 第23页 |
·返祖率 | 第23-25页 |
·不同品种的返祖率 | 第24页 |
·不同试验地的返祖率 | 第24页 |
·不同繁殖方式的返祖率 | 第24-25页 |
·发生返祖枝条的方向统计 | 第25-26页 |
·剪除返祖枝条的调查情况 | 第26页 |
·生理方面 | 第26-36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29页 |
·胸径 | 第26-27页 |
·高度 | 第27-28页 |
·分枝 | 第28-29页 |
·叶面积的测定 | 第29-31页 |
·色素的变化 | 第31-33页 |
·色光值 | 第33-34页 |
·光合作用 | 第34-36页 |
·SSR 分子标记 | 第36-39页 |
·杨树 DNA 质量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SSR 检测结果 | 第37-39页 |
·全红杨、中红杨、2025 的 SSR 分析 | 第37-38页 |
·发生返祖的全红杨及中红杨的 SSR 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返祖表现形式 | 第39页 |
·不同品种、不同繁殖形式的返祖率不同 | 第39页 |
·发生返祖枝条的方向 | 第39页 |
·采取措施效果 | 第39页 |
·对植物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 第39-40页 |
·对于产生返祖现象的机理推测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45-46页 |
英文摘要 | 第46-48页 |
附图 | 第48-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