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制备表面渗铜层抗菌不锈钢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微生物与抗菌材料 | 第11-14页 |
·微生物 | 第11页 |
·微生物在材料表面生长 | 第11-12页 |
·抗菌材料概括 | 第12-14页 |
·抗菌材料的定义 | 第12-13页 |
·抗菌材料的分类 | 第13-14页 |
·抗菌不锈钢概括 | 第14-16页 |
·整体抗菌不锈钢 | 第14页 |
·复合抗菌不锈钢 | 第14-15页 |
·表面改性抗菌不锈钢 | 第15-16页 |
·表面工程技术 | 第16-17页 |
·表面工程技术的概念 | 第16页 |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 第16-17页 |
·等离子渗金属技术 | 第17-20页 |
·等离子渗金属技术概括 | 第17-18页 |
·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特点 | 第18-19页 |
·等离子渗金属技术的应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0-2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不锈钢作为抗菌材料基体的提出 | 第20页 |
·铜作为抗菌剂的提出 | 第20-21页 |
·应用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制备抗菌不锈钢的提出 | 第21-22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其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基体材料 | 第25页 |
·源极材料 | 第25页 |
·抗菌不锈钢的制备 | 第25-26页 |
·渗层微观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渗铜不锈钢性能试验 | 第27-31页 |
·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 第27-28页 |
·耐蚀性能试验 | 第28-29页 |
·抗菌性能试验 | 第29-31页 |
·抗菌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抗菌试验步骤 | 第29-30页 |
·试验结果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渗铜不锈钢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微观组织分析 | 第31-45页 |
·工艺参数对渗铜的影响 | 第31-41页 |
·工作气压对渗层的影响 | 第31-33页 |
·源极电压对渗层的影响 | 第33-34页 |
·工件电压对渗层的影响 | 第34-36页 |
·极间极对渗层的影响 | 第36-37页 |
·保温温度对渗层的影响 | 第37-39页 |
·保温时间对渗层的影响 | 第39-40页 |
·预轰击时间对渗层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最佳工艺参数 | 第41页 |
·渗铜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41-44页 |
·渗铜层形貌观察 | 第41-42页 |
·渗铜层成分分布 | 第42页 |
·渗铜层相分析 | 第42-43页 |
·渗铜层显微硬度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等离子渗铜层形成机理分析 | 第45-52页 |
·源极溅射理论计算 | 第45-47页 |
·溅射原子的输运过程分析 | 第47-48页 |
·离子轰击条件下的扩散动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渗铜层的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72页 |
·摩擦磨损性能试验分析 | 第52-59页 |
·摩擦磨损曲线分析 | 第52-55页 |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第56-59页 |
·未处理试样的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渗铜不锈钢的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耐蚀性能试验分析 | 第59-66页 |
·1mol/LHN0_3 溶液中的腐蚀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1mol/LNaOH溶液中的腐蚀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3.5% NaCl溶液中的腐蚀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抗菌性能试验分析 | 第66-70页 |
·铜含量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抗菌作用时间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渗铜层抗菌不锈钢的抗菌机理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