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洛河干流梯级水电站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6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思路方法 | 第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 ·生态环境评价的概念与目的 | 第15-17页 |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点 | 第19-26页 |
| 第2章 评价区概况 | 第26-34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地质环境 | 第27页 |
| ·水文环境 | 第27-29页 |
| ·气候、气象 | 第29页 |
| ·土壤 | 第29-30页 |
| ·社会环境概况 | 第30页 |
| ·工程概况 | 第30-34页 |
| 第3章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34-51页 |
| ·调查与评价范围 | 第34页 |
| ·调查方法 | 第34页 |
| ·评价方法 | 第34-37页 |
| ·生态机理法 | 第36页 |
|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 第37-51页 |
| ·评价范围不同的景观格局变化 | 第37-38页 |
| ·植物多样性 | 第38-40页 |
| ·植物组成与多样性 | 第40-42页 |
| ·陆生动物多样性 | 第42-44页 |
| ·景观生态体系 | 第44-47页 |
| ·区内生物生产力的限制条件 | 第47页 |
| ·水生生物及水生生态 | 第47-51页 |
| 第4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51-67页 |
| ·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 ·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 ·生物生产力评价法 | 第52页 |
| ·生物制图法 | 第52-53页 |
| ·景观生态学法 | 第53页 |
| ·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 | 第53-55页 |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55-67页 |
|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55-61页 |
| ·蓄水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62-67页 |
| 第5章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第67-72页 |
| ·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 第67-68页 |
| ·预防措施 | 第67页 |
| ·植被恢复 | 第67页 |
| ·加强施工管理,防止森林火灾 | 第67-68页 |
| ·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 第68-69页 |
|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措施 | 第68页 |
| ·兽类保护措施 | 第68页 |
| ·鸟类保护措施 | 第68-69页 |
| ·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第69-72页 |
| ·下泄景观、生态流量 | 第69-70页 |
| ·防止水体污染 | 第70-71页 |
| ·加强渔政管理,保护鱼类种质资源 | 第71页 |
| ·开展人工放流增殖 | 第71-72页 |
| 结论和建议 | 第72-74页 |
| 1 结论 | 第72-73页 |
| 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