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地区志留系生态地层格架及其初级生产力的初步探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生态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相关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2 地质背景 | 第15-30页 |
·志留纪年代地层划分 | 第15-17页 |
·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7-25页 |
·麻柳树湾组 | 第18页 |
·斑鸠关组 | 第18页 |
·陡山沟组 | 第18-19页 |
·吴家河组 | 第19页 |
·白崖垭组 | 第19-20页 |
·仙中沟组 | 第20-21页 |
·龙马溪组 | 第21页 |
·南江组 | 第21页 |
·王家湾组 | 第21-22页 |
·宁强组 | 第22页 |
·小河坝组 | 第22-23页 |
·溶溪组 | 第23页 |
·秀山组 | 第23-24页 |
·回星哨组 | 第24页 |
·翁项组 | 第24-25页 |
·研究区志留纪大地构造情况 | 第25-30页 |
3 生境型划分及影响因素 | 第30-42页 |
·生境型 | 第31-32页 |
·生境型模式 | 第32-36页 |
·Boucot 生境型划分方案 | 第32-33页 |
·殷鸿福新建议的生境型划分方案 | 第33-36页 |
·生境型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温度 | 第36页 |
·光及光合作用 | 第36-37页 |
·盐度 | 第37页 |
·氧饱和度 | 第37页 |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 第37-38页 |
·波浪和潮汐 | 第38页 |
·底质 | 第38-39页 |
·生态地层的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生态地层的单位 | 第39-40页 |
·生态地层的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4 上扬子地区志留纪生态地层 | 第42-60页 |
·陕西紫阳芭蕉口剖面 | 第42-51页 |
·四川广元旺苍王家沟-鹿渡联合剖面 | 第51-56页 |
·上扬子地区志留纪生态地层对比 | 第56-60页 |
5 王家沟剖面早志留世初级生产力评估 | 第60-70页 |
·初级生产力的评估方法 | 第61-63页 |
·Ba 计算生产力 | 第61-63页 |
·Al/Ti 比值与生产力的关系 | 第63页 |
·P 与生产力的关系 | 第63页 |
·初级生产力的计算及其它元素曲线 | 第63-67页 |
·Ba 计算初级生产力 | 第64-65页 |
·其它元素曲线 | 第65-67页 |
·初级生产力与地球化学元素的关系 | 第67-68页 |
·古生产力与现代生产力的关系 | 第68-70页 |
6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