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匡山景区旅游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匡山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 第10-17页 |
·历史沿革 | 第10-12页 |
·历史名山文化名山 | 第10-11页 |
·悠久的城市光荣的城市 | 第11页 |
·历史的富岭富裕的富岭 | 第11-12页 |
·自然条件分析 | 第12-14页 |
·地理区位 | 第12页 |
·地质地貌 | 第12页 |
·气候状况 | 第12-13页 |
·土壤条件 | 第13页 |
·植被植物 | 第13-14页 |
·动物资源 | 第14页 |
·水文资源 | 第14页 |
·文化条件分析 | 第14-15页 |
·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第15-16页 |
·现状建设情况 | 第16-17页 |
2.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分析(SWOT分析) | 第17-21页 |
·开发优势 | 第17-18页 |
·区位优势 | 第17页 |
·交通优势 | 第17-18页 |
·资源优势 | 第18页 |
·开发劣势 | 第18-19页 |
·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经验不足 | 第18-19页 |
·外部开发条件参差不齐,瓶颈和制约因素有待解决 | 第19页 |
·旅游人力资源匮乏,资金短缺 | 第19页 |
·开发机遇 | 第19-20页 |
·威胁 | 第20-21页 |
3.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 第21-29页 |
·旅游资源类型及丰度 | 第21-25页 |
·旅游资源类型 | 第21-23页 |
·旅游资源单体价值 | 第23-24页 |
·资源空间分布与资源集合区划分 | 第24页 |
·资源总体特色 | 第24-25页 |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卖点 | 第25页 |
·旅游资源的不足与威胁 | 第25页 |
·周边资源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与县域内其他资源的比较 | 第25-26页 |
·与周边地区资源的比较 | 第26-27页 |
·旅游开发定性定量评价 | 第27-29页 |
·旅游开发定性评价 | 第27页 |
·旅游开发定量评价 | 第27-29页 |
4. 匡山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29-37页 |
·客源市场流量变化规律 | 第29-30页 |
·浦城县旅游客源人次在不断增加 | 第30页 |
·国内游客为其主要客源,且不断增加 | 第30页 |
·国内游客中以过夜游客为主,但有比例有所下降 | 第30页 |
·客源市场现状 | 第30-32页 |
·国内与海外游客分析 | 第30-32页 |
·人均停留时间短 | 第32页 |
·旅游收入 | 第32页 |
·客源市场定位 | 第32-34页 |
·旅游客源市场区域定位 | 第33页 |
·旅游客源市场距离定位 | 第33页 |
·旅游客源市场类型定位 | 第33-34页 |
休闲度假旅游客源市场 | 第33页 |
观光旅游客源市场 | 第33-34页 |
民俗旅游客源市场 | 第34页 |
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 第34页 |
生态养生旅游客源市场 | 第34页 |
·客源市场预测 | 第34-37页 |
·预测依据 | 第34-35页 |
·游人规模预测 | 第35-37页 |
5. 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 第37-45页 |
·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第37页 |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第37-38页 |
·与浦城乃至闽北旅游产品相互补 | 第37页 |
·以现有旅游项目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 | 第37页 |
·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 | 第37-38页 |
·传统产品与特有产品相结合 | 第38页 |
·旅游产品设计 | 第38-40页 |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 第38页 |
·观光旅游产品 | 第38-39页 |
·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 第39页 |
·乡村旅游产品 | 第39页 |
·民俗旅游产品 | 第39页 |
·生态养生旅游产品 | 第39-40页 |
·旅游商品开发 | 第40-45页 |
·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 第40-41页 |
·旅游商品开发思路 | 第41-42页 |
·旅游商品设计原则 | 第42页 |
·旅游商品开发 | 第42-45页 |
6. 旅游效益分析 | 第45-55页 |
·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 第45-53页 |
·投资估算依据 | 第45页 |
·旅游投资概算 | 第45-49页 |
·资金筹措 | 第49-50页 |
·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 第50-53页 |
·旅游社会效益分析 | 第53-55页 |
·促进浦城县经济的发展 | 第54页 |
·提供劳动就业机会 | 第54页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54页 |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第54-55页 |
·环境效益 | 第55页 |
7. 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5-63页 |
·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第55-58页 |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 第55页 |
·环境容量规划原则 | 第55-56页 |
·环境容量测算 | 第56-57页 |
·环境容量超载控制 | 第57页 |
·有计划地分散旅游客流 | 第57-58页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原则 | 第58页 |
·依法保护 | 第58页 |
·分级保护,避免大面积破土开发 | 第58页 |
·强化旅游环境管理 | 第58页 |
·坚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 第58页 |
·加强保护等级及类型区划分 | 第58-59页 |
·Ⅰ级保护区域 | 第58页 |
·Ⅱ级保护区域 | 第58-59页 |
·Ⅲ级保护区域 | 第59页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第59-60页 |
·大气环境保护 | 第59页 |
·声环境保护 | 第59页 |
·水环境保护 | 第59-60页 |
·控制固体废弃物排放 | 第60页 |
·加强环境卫生保护 | 第60页 |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 第60-61页 |
·森林资源保护 | 第60-61页 |
·景观资源保护 | 第61页 |
·环境保护管理 | 第61-63页 |
·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 | 第61页 |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 第61-62页 |
·实施环境审计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