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知青小说乡土叙事的独特性及其局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绪论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化“他者”的集体想象 | 第10-27页 |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笼罩下的政治化乡土 | 第10-15页 |
| 1、自然景物的“政治化” | 第11-13页 |
| 2、农民形象和叙述话语的意识形态化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回归”潮流中涌现出的理想化乡土 | 第15-21页 |
| 1、贫穷的田园牧歌 | 第16-19页 |
| 2、“悲壮的青春”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寻根”思潮视域中的文化性乡土 | 第21-27页 |
| 1、各具地域色彩的文化乡村 | 第22-24页 |
| 2、逐渐“真实的”农民和隐退的知青形象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无法超越的自我 | 第27-43页 |
| 第一节 功利主义的流行 | 第27-33页 |
| 1、工具化的自然和乡土世界 | 第27-29页 |
| 2、急切的“道德审判”心理 | 第29-33页 |
| 第二节 对“自我”的过度阐释 | 第33-37页 |
| 1、过度的自怜与感伤 | 第33-35页 |
| 2、狭隘的知青视角背后 | 第35-37页 |
| 第三节 价值语义的模糊 | 第37-43页 |
| 1、多元化的叙述姿态 | 第37-40页 |
| 2、徘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精神困境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新时期知青小说乡土建构的文学反思 | 第43-51页 |
| 第一节 从审美出发,让乡土成为主角 | 第43-46页 |
| 第二节 从理想出发,坚守文学的意义 | 第46-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