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沉降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工后沉降 | 第11-13页 |
·高速铁路路基的工后沉降定义和组成 | 第11-12页 |
·国内外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标准 | 第12-13页 |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变形的计算方法 | 第15-26页 |
·概述 | 第15页 |
·软土沉降量计算的经验公式法 | 第15-19页 |
·瞬时沉降的计算法 | 第16页 |
·主固结沉降的计算法 | 第16-18页 |
·次固结沉降的计算法 | 第18-19页 |
·最终沉降的计算法 | 第19页 |
·软土地基沉降量计算的数值分析法 | 第19-21页 |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的差分法 | 第19-20页 |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的有限元法 | 第20-21页 |
·基于实测变形数据推算最终沉降 | 第21-25页 |
·双曲线法 | 第21-23页 |
·三点法 | 第23页 |
·修正指数函数法 | 第23页 |
·星野法 | 第23-24页 |
·浅岗法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软土路基沉降监测控制及实测数据 | 第26-35页 |
·工程概况 | 第26页 |
·监测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监测的内容 | 第2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沉降监控体系 | 第27-28页 |
·路基沉降监测 | 第28-30页 |
·监测点的布置 | 第29-30页 |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 第30-31页 |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 | 第30页 |
·观测及采集数据的方法 | 第30-31页 |
·测量数据 | 第31-32页 |
·沉降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软土路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 第35-55页 |
·概述 | 第35页 |
·FLAC~(3D)有限差分程序 | 第35-38页 |
·FLAC~(3D)的计算原理 | 第36页 |
·FLAC~(3D)的计算模式 | 第36-37页 |
·FLAC~(3D)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FLAC~(3D)分析计算步骤 | 第38-42页 |
·有限差分网格的生成 | 第38-40页 |
·FLAC~(3D)的运动方程 | 第40页 |
·FLAC~(3D)的本构特性 | 第40-41页 |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41页 |
·Flac3D的求解过程 | 第41-42页 |
·数值计算 | 第42-50页 |
·计算模型和参数选取 | 第42-44页 |
·模型的范围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4-45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 第45-48页 |
·其它断面数值模拟结果 | 第48-50页 |
·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分析 | 第50-54页 |
·路基动力模型 | 第50-51页 |
·动力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动力荷载的确定 | 第51-52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2-53页 |
·力学阻尼的选取 | 第53页 |
·动力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软土路基沉降的灰色理论预测及应用 | 第55-79页 |
·概述 | 第55-56页 |
·灰色理论预测的方法 | 第56-64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念及原理 | 第56-57页 |
·灰色理论的预测模型 | 第57-58页 |
·数据处理的方法 | 第58-59页 |
·灰色 GM(1,1)模型 | 第59-60页 |
·灰色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 第60-62页 |
·灰色残差 GM(1,1)模型 | 第62-63页 |
·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63页 |
·Verhulst 模型 | 第63-64页 |
·灰色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64-78页 |
·不等时距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软土路基沉降的预测 | 第65-75页 |
·灰色模型预测结果的分析 | 第75-76页 |
·工后沉降量的预测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附录 附表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