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古诗学散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绪论 | 第12-14页 |
| 1 沈德潜古诗学研究 | 第14-79页 |
| ·古逸诗 | 第15-25页 |
| ·存删定则 | 第15-20页 |
| ·体裁源流 | 第20-22页 |
| ·风格选取 | 第22-23页 |
| ·音韵研究 | 第23-25页 |
| ·汉代诗歌 | 第25-41页 |
| ·四言诗 | 第25-27页 |
| ·五言诗 | 第27-34页 |
| ·七言诗 | 第34页 |
| ·汉代乐府诗 | 第34-41页 |
| ·魏代诗歌 | 第41-53页 |
| ·无意为诗 | 第42-45页 |
| ·工拙浑然 | 第45-47页 |
| ·赋、比、兴 | 第47-53页 |
| ·晋代诗歌 | 第53-59页 |
| ·文气与笔力 | 第53-54页 |
| ·拟议以成变化 | 第54-55页 |
| ·缘情绮靡 | 第55-56页 |
| ·晋诗个案研究:左思郭璞 | 第56-57页 |
| ·独步千古——陶渊明 | 第57-59页 |
| ·宋代古诗 | 第59-64页 |
| ·理趣与诗情 | 第59-61页 |
| ·敛才存法 | 第61-62页 |
| ·尚华辞与尚自然之融合 | 第62-63页 |
| ·刘宋乐府的杰构——鲍照 | 第63-64页 |
| ·齐、梁、陈、北周、北魏、隋等的古诗 | 第64-66页 |
| ·情之正-英雄诗史观 | 第66-69页 |
| ·诗之变——神明变化 | 第69-71页 |
| ·格调概念的宽泛化 | 第69-70页 |
| ·诗变与时变 | 第70页 |
| ·自我神理,意法之变 | 第70-71页 |
| ·沈德潜古诗学的审美取向 | 第71-75页 |
| ·雅与俗 | 第71-72页 |
| ·风骨与气象 | 第72-73页 |
| ·厚与清 | 第73-75页 |
| ·沈德潜古诗学小结 | 第75-79页 |
| 2 翁方纲古诗学研究 | 第79-113页 |
| ·五古、七古诗歌的起源 | 第79-80页 |
| ·汉魏诗歌 | 第80-94页 |
| ·苏李诗与十九首 | 第80-81页 |
| ·汉魏乐府诗题与诗作 | 第81-82页 |
| ·实际——翁氏师古之源流 | 第82-87页 |
| ·无意为工、锻炼求精 | 第87-89页 |
| ·以实补虚,理以气行 | 第89-94页 |
| ·晋宋诗歌 | 第94-108页 |
| ·晋诗关捩--刘琨、左思 | 第94-96页 |
| ·晋代—陶渊明、刘宋—谢灵运 | 第96-104页 |
| ·铺张而冗——陆机 | 第104-106页 |
| ·其它晋代诗人 | 第106-107页 |
| ·刘宋诗人——鲍照 | 第107-108页 |
| ·齐梁诗歌 | 第108-110页 |
| ·翁方纲古诗学小结 | 第110-113页 |
| 3 袁枚古诗学研究 | 第113-127页 |
| ·博学积宝不标师法 | 第113-120页 |
| ·得鱼忘筌率先取意 | 第120-121页 |
| ·无题天籁各有姿态 | 第121-123页 |
| ·齐梁金粉亦是好诗 | 第123-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