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形态与民俗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课题来源与选题说明 | 第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9页 |
|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民居定义 | 第9页 |
| ·民居概念的外延 | 第9-10页 |
| ·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基础 | 第10-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已有的研究基础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2 鲁克沁镇概述 | 第16-24页 |
| ·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 ·资源优势 | 第17-20页 |
| ·广植瓜果 | 第17页 |
| ·文化资源 | 第17-19页 |
| ·民间艺术 | 第19-20页 |
| ·历史文化演变 | 第20-22页 |
| ·宗教概况 | 第22页 |
| ·鲁克沁镇维吾尔族概况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空间特征分析 | 第24-35页 |
| ·概述及营建原则 | 第24-26页 |
| ·“三个就地”原则 | 第25-26页 |
| ·“三个适应”原则 | 第26页 |
| ·空间类型 | 第26-27页 |
| ·空间的分配 | 第27-29页 |
| ·居室的主体居住方位分配 | 第28页 |
| ·居室的次体居住方位分配 | 第28页 |
| ·居室中的相关资源分配 | 第28页 |
| ·男女两性在小空间内的方位差异 | 第28-29页 |
| ·空间构造特色 | 第29-31页 |
| ·壁龛 | 第29-31页 |
| ·火炕 | 第31页 |
| ·“灰空间”的衍生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建筑本体外涉元素分析 | 第35-42页 |
| ·院落类型 | 第35-36页 |
| ·混合院落 | 第35-36页 |
| ·前庭后院 | 第36页 |
| ·庭植与庭院特色 | 第36-41页 |
| ·庭植研究 | 第36-38页 |
| ·庭院特色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装饰特征分析 | 第42-64页 |
| ·民居建筑构件形制解析 | 第42-47页 |
| ·门窗 | 第42-45页 |
| ·墙 | 第45-47页 |
| ·装饰图案 | 第47-58页 |
| ·几何纹样 | 第48-52页 |
| ·植物纹样 | 第52-57页 |
| ·其他纹样 | 第57-58页 |
| ·装饰色彩 | 第58-63页 |
| ·红色 | 第59页 |
| ·绿色 | 第59页 |
| ·蓝色 | 第59-60页 |
| ·黄色 | 第60页 |
| ·黑色 | 第60-61页 |
| ·白色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中的民俗研究 | 第64-76页 |
| ·民俗概论 | 第64页 |
| ·鲁克沁居住民俗特点 | 第64-66页 |
| ·民族性 | 第64-65页 |
| ·地域性 | 第65页 |
| ·包融性 | 第65-66页 |
| ·对鲁克沁民居建筑产生影响的民俗因子 | 第66-75页 |
| ·人居行为对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66-69页 |
| ·宗教信仰对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69-72页 |
| ·民俗禁忌对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72-74页 |
| ·其他因素对鲁克沁镇维吾尔民居建筑的影响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7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调研问卷 | 第82-8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