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序言 | 第13-18页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 第13-17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神通寺概况 | 第18-30页 |
一、神通寺的地理位置及选址问题 | 第18-22页 |
二、神通寺的历史沿革 | 第22-30页 |
(一) 十六国、北朝时期 | 第22-26页 |
(二) 隋代 | 第26-27页 |
(三) 唐代 | 第27-28页 |
(四) 宋金时期 | 第28页 |
(五) 元明清时期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四门塔、塔内佛像及舍利 | 第30-39页 |
一、四门塔概况 | 第30-32页 |
二、塔内佛像 | 第32-36页 |
三、四门塔舍利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神通寺造像及相关问题 | 第39-65页 |
一、概况 | 第39-41页 |
(一) 千佛崖造像 | 第39-41页 |
(二) 涌泉庵造像 | 第41页 |
二、造像分期及风格特点 | 第41-58页 |
(一)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 | 第42页 |
(二)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 | 第42-43页 |
(三) 唐高宗时期(649-683年) | 第43-54页 |
(四) 武周以前的睿宗时期(684-690年) | 第54-55页 |
(五) 武周时期至玄宗之前(690-712年) | 第55页 |
(六) 中晚唐时期(712-907年) | 第55-58页 |
三、造像题记分析 | 第58-64页 |
(一) 造像者、造像对象、发愿对象、发愿内容 | 第60-61页 |
(二) 造像题材 | 第61-64页 |
四、民间佛教信仰特点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龙虎塔及定名问题 | 第65-70页 |
一、龙虎塔概况 | 第65-67页 |
二、龙虎塔定名问题 | 第67-70页 |
第五章 祖师林及相关问题 | 第70-84页 |
一、祖师林概况 | 第70页 |
二、塔的分型及演变 | 第70-80页 |
三、塔铭、碑铭问题研究 | 第80-83页 |
(一) 塔铭反映的僧官制度 | 第80-82页 |
(二) 其它问题研究 | 第82-83页 |
四、埋葬制度推测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附表 | 第86-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