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1 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保持排球运动员高水平运动能力的需要 | 第8页 |
·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8-9页 |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需要 | 第9-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3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运动损伤概述 | 第11-12页 |
·流行病学简介 | 第12-13页 |
·有关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第13页 |
·有关排球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我国排球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4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访谈法 | 第21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21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1-22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2页 |
·描述性研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56页 |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现状 | 第25-29页 |
·总体运动损伤率 | 第25-26页 |
·不同年龄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 第26-27页 |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 第27-28页 |
·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 第28-29页 |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29-37页 |
·运动员运动损伤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病程特征 | 第32-34页 |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性质特点 | 第34-35页 |
·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特点 | 第35-36页 |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段特征 | 第36-37页 |
·引发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因素分析 | 第37-51页 |
·引发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潜在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 第37-38页 |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身心、技术与训练水平特征对运动损伤的影响 | 第38-41页 |
·引发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直接因素分析 | 第41-51页 |
·身体素质差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2-44页 |
·技术动作不规范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局部负担过重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5页 |
·准备活动不合理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带伤训练比赛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6-48页 |
·运动负荷过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自我保护意识差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过度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分析 | 第50-51页 |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 | 第51-56页 |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基础措施 | 第51-52页 |
·完善技术动作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利因素 | 第52页 |
·合理安排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必要手段 | 第52-53页 |
·避免带伤训练或比赛是预防运动损伤和二次损伤的重要措施 | 第53页 |
·加强防伤教育,提高防伤意识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先决条件 | 第53页 |
·建立完善的医务监督体系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力保障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建议 | 第57-58页 |
附录1 | 第58-62页 |
附录2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