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和组成部分 | 第10-14页 |
·正极材料 | 第10-11页 |
·负极材料 | 第11-12页 |
·电解液及锂盐 | 第12-14页 |
·隔膜 | 第14页 |
§1.3 LiFePO_4的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1.4 Li~+的迁移模型及机理 | 第15-17页 |
§1.5 LiFePO_4的制备方法 | 第17-25页 |
·高温固相法 | 第17-19页 |
·水热法 | 第19-20页 |
·共沉淀法 | 第20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模板合成法 | 第20-21页 |
·喷雾干燥法 | 第21-22页 |
·静电纺丝和静电喷雾沉积法 | 第22-23页 |
·脉冲激光沉积法 | 第23-24页 |
·仿生法 | 第24页 |
·微波合成法 | 第24页 |
·多元醇还原法 | 第24-25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6页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6-27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7页 |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 第27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27页 |
·交流阻抗(EIS)分析 | 第27-28页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28页 |
§2.4 电池组装 | 第28-30页 |
第三章 LiFePO_4/Ag纳米纤维/纳米带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镜分析(SEM)和能量色散谱分析(EDS) | 第32-34页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交流阻抗(EIS)分析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LiFePO_4/Co_3Fe_7纳米纤维/纳米带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第40-4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2页 |
·扫描电镜分析(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42-44页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交流阻抗(EIS)分析 | 第46-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CoSeO_3@LiFePO_4纳米电缆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第48-56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扫描电镜分析(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50-51页 |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51页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交流阻抗(EIS)分析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纺锤形LiFePO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56-62页 |
§6.1 引言 | 第5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7页 |
·扫描电镜分析(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57-59页 |
·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交流阻抗(EIS)分析 | 第60-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