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森林结构信息提取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22页 |
·机载和星载SAR系统的现状 | 第16-17页 |
·森林水平分布结构信息提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森林垂直结构信息提取模型与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2页 |
·森林高度提取模型与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森林AGB提取模型与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实验区及数据获取情况介绍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极化干涉SAR遥感基础 | 第28-59页 |
·引言 | 第28页 |
·SAR极化信息处理基本理论 | 第28-47页 |
·电磁波极化的表示及极化基变换 | 第28-37页 |
·极化椭圆 | 第29-31页 |
·Jones矢量 | 第31-33页 |
·Stokes矢量 | 第33-35页 |
·波的相干矩阵 | 第35-37页 |
·目标散射特征的表征及极化基变换 | 第37-42页 |
·目标的散射矩阵S | 第38-39页 |
·相干矩阵和协方差矩阵 | 第39-42页 |
·目标散射特性的极化分解 | 第42-47页 |
·基本的散射机制 | 第43-44页 |
·极化分解概述 | 第44页 |
·Cloude-Pottier分解 | 第44-47页 |
·极化干涉SAR测量基本原理 | 第47-59页 |
·干涉SAR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去相干分析 | 第47-55页 |
·干涉SAR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几个重要概念 | 第47-52页 |
·去相干分析 | 第52-55页 |
·极化干涉SAR的基本原理 | 第55-59页 |
第三章 基于极化干涉SAR的森林分类研究 | 第59-71页 |
·引言 | 第59页 |
·基于散射机制的森林区分割 | 第59-63页 |
·基于极化干涉相干优化的森林内部区域分割 | 第63-66页 |
·基于模糊C 均值算法的森林内部分类 | 第66-70页 |
·基于极化干涉SAR 的FCM分类算法 | 第66-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基于极化干涉SAR的森林高度反演 | 第71-94页 |
·引言 | 第71页 |
·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方法 | 第71-83页 |
·实验区极化相干幅度和相位的特性分析 | 第71-73页 |
·无结构函数假设的反演法 | 第73-74页 |
·基于结构函数假设的反演法 | 第74-80页 |
·随机体散射(RV)模型 | 第74-75页 |
·均匀结构函数的反演方法 | 第75-78页 |
·基于RVoG模型的反演算法 | 第78-79页 |
·相干相位-幅度综合反演法 | 第79-80页 |
·对相干相位-幅度综合反演法的改进 | 第80-83页 |
·影响森林高度反演的几个主要因素 | 第83-92页 |
·带约束的相干优化算法 | 第83-85页 |
·相干优化算法对各反演方法的影响 | 第85-88页 |
·各相干优化方法对DEM反演方法的影响 | 第85-87页 |
·各相干优化方法对SINC高度反演方法的影响 | 第87页 |
·各相干优化方法对相干相位-幅度综合反演方法的影响 | 第87-88页 |
·一种高性能的森林高度反演方法 | 第88-92页 |
·地体散射比对相干的影响 | 第88-90页 |
·一种高性能的森林高度反演方法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基于极化相干层析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计方法 | 第94-115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极化相干层析理论 | 第95-96页 |
·影响极化相干层析结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 第96-106页 |
·RVoG模型中衰减系数和地体散射比的影响 | 第96-99页 |
·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96-97页 |
·地体散射比的影响 | 第97-99页 |
·基于仿真森林场景的极化相干层析结果分析 | 第99-102页 |
·基于机载极化干涉SAR数据的相对反射率特性分析 | 第102-106页 |
·基于极化相干层析的森林AGB估算 | 第106-113页 |
·原理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林分平均相对反射率函数的特征参数定义 | 第106-107页 |
·AGB估测模型 | 第107页 |
·生物量估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 | 第107-108页 |
·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检验方法 | 第10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3页 |
·生物量估测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108-110页 |
·极化状态的选择对模型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树高反演误差对AGB模型的影响 | 第111页 |
·与只基于林分平均高的AGB估测方法的比较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15-117页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