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井网条件下开发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调整中应用--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开发地震技术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开发地震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开发地震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4-15页 |
| ·高含水油田开发地震技术的难点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喇嘛甸油田概况 | 第19-26页 |
| ·工区位置 | 第19页 |
| ·地质特征 | 第19-23页 |
| ·油田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 ·沉积特征 | 第20-21页 |
| ·储层特征 | 第21-22页 |
| ·油藏类型 | 第22-23页 |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23-24页 |
| ·勘探历程 | 第23页 |
| ·油田开发调整历程 | 第23-24页 |
| ·油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 第3章 开发地震解释前期资料准备 | 第26-31页 |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26-27页 |
| ·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 | 第26-27页 |
| ·关键井和双标准层选取原则 | 第27页 |
| ·多波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 第27-31页 |
| ·纵波层位标定 | 第27-29页 |
| ·转换波层位标定 | 第29-31页 |
| 第4章 井震联合构造解释 | 第31-51页 |
| ·小断层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 ·小断层正演分析 | 第31-33页 |
| ·微幅度构造在地震正演中响应 | 第33页 |
| ·小断层地震反射特征 | 第33-35页 |
| ·断层识别方法 | 第35-40页 |
| ·数据体上的断层解释 | 第35-36页 |
| ·断层的剖面解释 | 第36-39页 |
| ·断层组合 | 第39-40页 |
| ·层位解释 | 第40-43页 |
| ·油层组层位解释 | 第40-42页 |
| ·沉积单元顶面层位解释 | 第42-43页 |
| ·构造成图方法 | 第43-46页 |
| ·空变速度场成图方法 | 第43-45页 |
| ·基于V_0、β拟合构造成图 | 第45-46页 |
| ·精度分析 | 第46页 |
| ·构造解释成果 | 第46-51页 |
| ·断层解释结果 | 第46-48页 |
| ·断层解释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微幅度构造解释结果 | 第50-51页 |
| 第5章 井震联合储层预测 | 第51-94页 |
| ·不同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 第51-60页 |
| ·地震正演数模模型 | 第51-52页 |
| ·无井小砂体正演地质模型 | 第52-55页 |
| ·地震剖面上砂体反射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 ·地震剖面上气层反射特征分析 | 第57-60页 |
| ·地震属性分析及砂体预测 | 第60-66页 |
| ·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 | 第60页 |
| ·地震属性和砂岩厚度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储层定性分析 | 第61-62页 |
| ·储层定量预测 | 第62-66页 |
| ·井震联合储层预测 | 第66-82页 |
| ·基本地质特征 | 第66-67页 |
| ·地震反演方法 | 第67-69页 |
| ·储层反演关键技术 | 第69-77页 |
| ·储层反演结果 | 第77-82页 |
| ·纵波-转换波联合反演 | 第82-89页 |
| ·纵横波联合双反演理论 | 第82-85页 |
| ·反演结果 | 第85-87页 |
| ·反演结果分析和岩性流体解释 | 第87-89页 |
| ·井震结合研究平面沉积微相 | 第89-94页 |
| ·井震结合绘制平面沉积相图 | 第90页 |
| ·井震结合绘制平面沉积相图总的技术路线 | 第90-91页 |
| ·井震联合绘制平面沉积相图 | 第91-94页 |
| 第6章 井震解释成果在油田开发调整中应用 | 第94-106页 |
| ·剩余油富集区部署高效井 | 第94-99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95页 |
| ·研究区储层发育状况 | 第95-96页 |
| ·研究区剩余油特点及潜力层分析 | 第96页 |
| ·布井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 | 第96-99页 |
| ·优化断层边部水平井设计 | 第99-104页 |
| ·水平井研究区开发现状 | 第99-100页 |
| ·井震联合优化水平井设计 | 第100-104页 |
| ·完善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 | 第104页 |
| ·确定SI组油水边界 | 第104-106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08页 |
| 结论 | 第106-107页 |
| 建议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 附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