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件中负面信息与正面传播效果转化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灾害事件中信息的负面特性 | 第15-20页 |
·反常性 | 第15-16页 |
·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 第16页 |
·变异性及衍生性 | 第16-17页 |
·破坏性 | 第17-18页 |
·不确定性 | 第18-20页 |
3 我国对灾害事件负面信息的传播观念 | 第20-26页 |
·新时期灾害事件负面信息传播的社会背景 | 第20-21页 |
·我国对灾害事件负面信息的报道观念 | 第21-26页 |
4 西方对灾害事件中负面信息的传播观念和报道方式 | 第26-31页 |
·制度保障:信息公开体系 | 第26-27页 |
·关注视角:“民间视角”和“人文关怀” | 第27-28页 |
·表现手法:“细节刻画”和“陌生化处理” | 第28-29页 |
·传播效果:“负面吸引” | 第29-31页 |
5 灾害事件中负面信息与正面传播效果转化机制 | 第31-50页 |
·制度:躲避、隐瞒转变为公开、透明 | 第32-35页 |
·情感:悲悯转化为激励 | 第35-36页 |
·行动:从接受信息到付诸行动 | 第36-38页 |
·关注视角:“官本位”到“民本位” | 第38-43页 |
·传播渠道:单一到多元化 | 第43-44页 |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中负面信息与正面信息传播效果 | 第44-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