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卟啉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0-24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简介 | 第11-13页 |
·Alder法 | 第11页 |
·Lindsey法 | 第11-12页 |
·卟啉中位修饰合成尾式结构的卟啉 | 第12-13页 |
·卟啉修饰TiO_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TiO_2光催化简介 | 第13页 |
·卟啉修饰TiO_2光催化剂 | 第13-15页 |
·卟啉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4页 |
第二章 尾式含醛基卟啉、含席夫碱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 第24-42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30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5,10,15-三苯基-20-[4-(2-对甲酰基苯氧基)乙氧基]苯基卟啉(P_1)合成 | 第26-28页 |
·5,10,15-三苯基-20-[4-(2-对甲肟基苯氧基)乙氧基]苯基卟啉(P_2)的合成 | 第28页 |
·5,10,15-三苯基-20-[4-(2-对甲酰基苯氧基)乙氧基]苯基卟啉-间羟基苯亚胺(P_3)的合成 | 第28-29页 |
·5,10,15-三苯基-20-[4-(2-对甲酰基苯氧基)乙氧基]苯基卟啉的铜、锌、钴金属配合物(CuP_1,ZnP_1,CoP_1)合成 | 第29-30页 |
·5,10,15-三苯基-20-[4-(2-对甲肟基苯氧基)乙氧基]苯基卟啉的铜金属配合物(CuP_2)合成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合成过程分析 | 第30-31页 |
·质谱 | 第31-34页 |
·红外光谱 | 第34-38页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8-39页 |
·~1H-NMR谱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铜卟啉-TiO_2光敏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42-54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光催化实验装置 | 第43页 |
·铜卟啉-TiO_2复合催化剂制备 | 第43页 |
·4-硝基酚(4-NP)降解液制备 | 第43-44页 |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铜卟啉-TiO_2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分析 | 第44-45页 |
·铜卟啉-TiO_2催化剂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45页 |
·铜卟啉-TiO_2催化剂FT-IR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铜卟啉-TiO_2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铜卟啉-TiO_2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结果分析 | 第47页 |
·卟啉外围取代基极性对光催化活性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卟啉外围取代基极性对分散性影响分析 | 第48-50页 |
·活性氧物种数目与催化剂降解效率的关系分析 | 第50页 |
·卟啉外围取代基与TiO_2作用方式分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席夫碱基卟啉化合物对皮肤鳞癌的抗癌活性研究 | 第54-63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细胞培养与接种 | 第55页 |
·UVB照射方法及能量密度的选择 | 第55-56页 |
·MTT法测定生长曲线 | 第56页 |
·卟啉化合物(P_1,P_2,P_3)对A431细胞的暗毒性测试 | 第56页 |
·卟啉化合物(P_1,P_2,P_3)对A431细胞的选择性集聚测试 | 第56-57页 |
·卟啉化合物(P_1,P_2,P_3)对A431细胞的光毒性测试 | 第57页 |
·DPBF降解测单线态氧实验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含席夫碱基卟啉化合物(P_2,P_3)对A431细胞暗毒性分析 | 第58页 |
·含席夫碱基卟啉化合物(P_2,P_3)对A431细胞和正常皮肤细胞选择性分析 | 第58-59页 |
·含席夫碱基卟啉化合物(P_2,P_3)对A431细胞的光毒性分析 | 第59-60页 |
·含席夫碱基卟啉化合物(P_2,P_3)不同浓度对A431细胞光毒性分析 | 第60页 |
·DPBF降解测单线态氧实验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论文总结 | 第63-64页 |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