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酸雨定义 | 第14页 |
·酸雨的危害 | 第14-17页 |
·酸雨对河流、湖泊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 第15页 |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酸雨对建筑物和文化古迹影响 | 第16页 |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6-17页 |
·酸雨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酸雨研究进展 | 第18-29页 |
·酸雨变化趋势研究 | 第18-20页 |
·酸雨化学组分分析 | 第20-25页 |
·大气氧化性对酸雨形成研究 | 第25-28页 |
·大气气溶胶对酸雨影响研究 | 第28-29页 |
·上海超大城市酸雨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 第30-33页 |
·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 | 第30-31页 |
·氮湿沉降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第34-41页 |
·采样点布设和样品采集 | 第34-36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6页 |
·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36-38页 |
·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及空白实验 | 第36-37页 |
·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降水平均pH | 第38页 |
·酸雨频率 | 第38页 |
·平均离子浓度 | 第38-39页 |
·氮沉降通量 | 第3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主成分因子分析法(PCA)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上海宝山酸雨长期气候特征分析 | 第41-48页 |
·降水pH频率分布 | 第41页 |
·降水pH,电导率EC和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 | 第41-42页 |
·降水pH和电导率月变化 | 第42-43页 |
·酸雨对比分析 | 第43-46页 |
·上海宝山浦东两地酸雨统计特征对比 | 第43-44页 |
·酸雨pH与PM_(10)、SO_2和NO_2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上海宝山、浦东两地酸雨pH、EC值与降水量关系 | 第45-46页 |
·上海宝山浦东两地酸雨pH、EC值与主导风向的关系 | 第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上海酸雨pH及其时空分布 | 第48-56页 |
·上海降水pH及其时空分布 | 第48-51页 |
·上海降水pH和频率分布 | 第48-49页 |
·上海降水pH空间变化 | 第49-50页 |
·上海降水pH季节变化 | 第50-51页 |
·上海降水化学组分分析 | 第51-54页 |
·上海地区降水化学组分平均浓度分析 | 第51-53页 |
·降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 | 第53-54页 |
·降水化学组分季节变化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上海酸雨成因分析 | 第56-68页 |
·钙离子中和作用 | 第57-59页 |
·大气氧化性和大气气溶胶对酸雨影响 | 第59-61页 |
·源解析 | 第61-67页 |
·富集因子和相关性分析 | 第61-65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65页 |
·不同源对降水成分贡献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上海市大气氮湿沉降研究 | 第68-78页 |
·1990-2009年上海市氮湿沉降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 第68-71页 |
·2008-2009年氮湿沉降浓度时空变化 | 第71-73页 |
·2008-2009年氮湿沉降浓度季节变化 | 第71-72页 |
·氮湿沉降浓度空间变化 | 第72-73页 |
·氮沉降通量时空变化 | 第73-76页 |
·NO_3~--N/NH_4~+-N时空分布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2页 |
·主要结论 | 第78-80页 |
·创新点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4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96页 |
感谢基金支持 | 第96-97页 |
项目资助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