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A Case Study of Upstream Watershed of Jinsha River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21页 |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13-18页 |
·人与自然系统耦合论(CHANS) | 第18-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1-25页 |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1-23页 |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3-25页 |
·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5-26页 |
·创新点评述 | 第26-2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6页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7-30页 |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气候特征 | 第29-30页 |
·水文特征 | 第30页 |
·地质特征 | 第30-34页 |
·区域背景 | 第30-31页 |
·区域地层 | 第31-32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32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新构造与地质灾害 | 第3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36页 |
第3章 基于 GIS 的生态信息提取 | 第36-61页 |
·基于 DEM 的数字流域构建 | 第36-39页 |
·基于 DEM 数字河网提取 | 第36-37页 |
·流域划分 | 第37-38页 |
·河网密度 | 第38-39页 |
·地形信息提取 | 第39-41页 |
·高程 | 第39页 |
·坡度 | 第39-40页 |
·坡向 | 第40-41页 |
·气象信息提取 | 第41-43页 |
·气温 | 第41-42页 |
·降水 | 第42-43页 |
·土壤信息提取 | 第43-51页 |
·土壤主要类型概况 | 第43-45页 |
·土壤垂直分布情况 | 第45-47页 |
·土壤侵蚀调查评价 | 第47-51页 |
·植被盖度信息提取 | 第51-59页 |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52页 |
·植被指数提取 | 第52页 |
·植被盖度遥感反演 | 第52-54页 |
·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54-59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59-61页 |
第4章 生态系统分类与服务功能评价 | 第61-77页 |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特征分类 | 第61-64页 |
·研究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61-62页 |
·生态系统分类及特征分析 | 第62-64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64-70页 |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 第64-65页 |
·基于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 | 第65-70页 |
·主要人类活动及其生态效应 | 第70-77页 |
·水资源承载及其生态效应 | 第70-72页 |
·森林资源承载及其生态效应 | 第72-74页 |
·草地资源承载及其生态效应 | 第74-75页 |
·农业资源承载及其生态效应 | 第75-77页 |
第5章 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77-10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模型 | 第77-80页 |
·生态弹性力子系统指标的建立 | 第78页 |
·承载支撑力子系统指标的建立 | 第78-79页 |
·承载压力子系统指标的建立 | 第79-80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83页 |
·构建原则 | 第80页 |
·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80-82页 |
·指标体系数据采集与标准化处理 | 第82-83页 |
·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83-92页 |
·本研究评价单元划定 | 第83-8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4-87页 |
·数据计算与集成 | 第87-92页 |
·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92-102页 |
·生态弹性力评价 | 第92页 |
·承载支撑力评价 | 第92-93页 |
·承载压力评价 | 第93页 |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93-102页 |
第6章 金沙江上游流域人与生态耦合系统构建 | 第102-118页 |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02-104页 |
·人与生态耦合系统定义 | 第102-103页 |
·人与生态系统耦合构型 | 第103-104页 |
·金沙江上游流域人与生态系统耦合评价 | 第104-111页 |
·耦合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 | 第104-106页 |
·人类-生态系统耦合评价 | 第106-111页 |
·人与生态耦合系统的特性研究 | 第111-113页 |
·生态脆弱性研究 | 第111-112页 |
·生态脆弱性特征 | 第112页 |
·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原因分析 | 第112-113页 |
·基于空间测度的耦合关系演化型式 | 第113-118页 |
·耦合模式特征分析 | 第113-114页 |
·相关性因素分析 | 第114-117页 |
·不相关性原因推测 | 第117-118页 |
第7章 金沙江上游生态承载与协调发展对策 | 第118-123页 |
·区域综合对策建议 | 第118-119页 |
·巩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催生价值补偿机制 | 第118页 |
·提高可持续生态承载力的资源效率 | 第118-119页 |
·寻求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重组 | 第119页 |
·形成流域空间梯度有序发展格局 | 第119页 |
·各县发展建议 | 第119-12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图版 | 第133-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