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醉酒驾驶行为概述 | 第13-18页 |
一、有关酒后驾车的一则案例——孙某酒后驾车案 | 第13-16页 |
(一) 基本案情 | 第13页 |
(二) 二审判决书理由部分 | 第13-14页 |
(三) 案件判决结果 | 第14-15页 |
(四) 对该案件的概括分析 | 第15-16页 |
二、醉酒驾驶行为的刑法界定概述 | 第16页 |
三、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比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犯罪主观方面的理论 | 第18-27页 |
一、犯罪主观方面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 罪过 | 第18-19页 |
(二) 犯罪故意的一般理论 | 第19页 |
(三) 犯罪过失的一般理论 | 第19-20页 |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比较 | 第20-24页 |
(一)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比较 | 第20页 |
(二)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比较 | 第20-21页 |
(三)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比较 | 第21-22页 |
(四)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三、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与侵犯公共法益的犯罪故意的分析 | 第24-25页 |
四、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从犯罪行为与结果的角度分析酒后驾车行为 | 第27-33页 |
一、危险驾驶罪属于危险犯 | 第27-29页 |
(一) 危险犯与行为犯 | 第27-28页 |
(二) 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 | 第28-29页 |
(三) 处罚早期化的思想 | 第29页 |
(四) 抽象危险犯的优点 | 第29页 |
(五) 小结 | 第29页 |
二、对醉酒驾驶行为危害结果的理解 | 第29-31页 |
三、用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分析醉酒驾驶行为的可罚性依据 | 第31-32页 |
四、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从刑法的基本原则看醉酒驾驶行为 | 第33-37页 |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 第33-35页 |
(一) 罪刑法定原则 | 第33-34页 |
(二)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 第34页 |
(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34-35页 |
二、醉酒驾驶行为司法定性面临刑法基本原则的冲突 | 第35页 |
三、基于利益的选择 | 第35-37页 |
第五章 酒后驾车行为的立法设想及治理对策 | 第37-41页 |
一、我国对于醉酒驾驶行为的立法评价及司法操作 | 第37-39页 |
二、酒后驾驶及醉酒驾驶行为的治理策略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