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8-9页 |
·大厂锑(金)矿田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大厂锑(金)矿田简介 | 第9-10页 |
·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红土型金矿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发展现状 | 第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解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 第13-14页 |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及调研工作介绍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26页 |
·大地构造单元及区域构造演化 | 第16-18页 |
·中国南方构造演化 | 第16-17页 |
·贵州构造单元及区域构造演化 | 第17-18页 |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18-22页 |
·地层 | 第22-24页 |
·岩浆岩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矿田、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 第26-46页 |
·大厂锑金矿田 | 第26-32页 |
·地层 | 第26-27页 |
·构造 | 第27-31页 |
·岩浆岩 | 第31页 |
·矿体特征 | 第31-32页 |
·矿田典型矿床简介 | 第32-35页 |
·大厂锑矿床 | 第32-34页 |
·老万场金矿 | 第34-35页 |
·普晴锑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35-40页 |
·地层 | 第35-36页 |
·构造 | 第36-37页 |
·矿体特征 | 第37-40页 |
·控矿因素 | 第40-46页 |
·原生锑(金)矿床的控矿规律 | 第40-43页 |
·红土型(氧化型)金矿控矿因素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普晴锑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68页 |
·元素富集层位与粒度研究 | 第46-57页 |
·土壤层位与粒度 | 第46-48页 |
·野外工作部署与方法技术 | 第48-49页 |
·方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红土化作用地球化学 | 第57-61页 |
·主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60页 |
·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 | 第60-61页 |
·红土化作用过程中金的迁移与富集 | 第61-68页 |
·成矿年龄讨论 | 第61-62页 |
·金的迁移富集过程 | 第62-64页 |
·成矿模式 | 第64-68页 |
第五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及应用 | 第68-94页 |
·理论依据和方法概述 | 第68-70页 |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适应性分析 | 第70-73页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适应条件 | 第70页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本区找矿适应性分析 | 第70-72页 |
·生态景观特征 | 第72-73页 |
·方法应用 | 第73-77页 |
·取样层位及粒度确定 | 第73-74页 |
·指示元素确定 | 第74-75页 |
·方法实施 | 第75-77页 |
·背景值及其上限值的确定 | 第77页 |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 第77-85页 |
·金异常特征分析 | 第77-79页 |
·锑异常特征分析 | 第79-80页 |
·铜异常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砷异常特征分析 | 第81-85页 |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统计分析 | 第85-89页 |
·因子分析 | 第85-86页 |
·R型聚类分析 | 第86-87页 |
·Q型聚类分析 | 第87页 |
·元素组合异常 | 第87-89页 |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 第89-91页 |
·表生环境下元素的活动性 | 第89-90页 |
·元素的分带性 | 第90页 |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 | 第90-91页 |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步骤 | 第91-94页 |
第六章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及靶区优选 | 第94-101页 |
·异常解释与评价的原则 | 第94页 |
·找矿标志 | 第94-95页 |
·找矿靶区的优选 | 第95-96页 |
·工程验证 | 第96-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1-112页 |
附录B 野外照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