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连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临床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临床研究 | 第8-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8-11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8-11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四) 一般资料 | 第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 观察方法 | 第11-12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四) 疾病疗效评定 | 第12-13页 |
(五) 疗效分析 | 第13页 |
(六) 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4-17页 |
一、 一般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 第14-15页 |
(一) 性别分布 | 第14页 |
(二) 年龄分布 | 第14页 |
(三) 病程分布 | 第14页 |
(四) 病情分布 | 第14-15页 |
(五) 主要症状及体征分布 | 第15页 |
二、 治疗 3 天后疗效比较 | 第15-16页 |
(一)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15-16页 |
(二)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16页 |
(三) 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 第16页 |
三、 不良反应观察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25页 |
一、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7-18页 |
(一) 病名认识 | 第17页 |
(二) 病因病机认识 | 第17-18页 |
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8-20页 |
(一) 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机制 | 第18-19页 |
(二) 宿主细胞对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 第19-20页 |
三、 方药分析 | 第20-25页 |
(一) 组方特点 | 第20-21页 |
(二) 方药现代研究 | 第21-23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综述 | 第28-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详细摘要 | 第35-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