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导言 | 第19-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三、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晚清"西学墨源"说对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影响 | 第25-53页 |
第一节 晚清科技思想界的"西学中源"说 | 第26-34页 |
一、"西学中源"说的思想基础 | 第26-29页 |
二、"西学中源"说的主要内容 | 第29-34页 |
第二节 "西学墨源"说的流行 | 第34-45页 |
一、"西学墨源"说最早的几个倡导者 | 第35-38页 |
二、晚清时期"西学墨源"思想流行的广泛性 | 第38-40页 |
三、对"西学墨源"说的批判 | 第40-45页 |
第三节 对"西学墨源"说历史作用的再评价 | 第45-53页 |
一、晚清思想界"以复古为解放"的精神 | 第45-50页 |
二、"西学墨源"说总体上对西方科技的传入起到了正面作用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墨学与西方近现代人文精神及社会政治思想和制度 | 第53-72页 |
第一节 "尚同"学说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及议会制度 | 第53-61页 |
一、"尚同"学说与"托古改制" | 第53-57页 |
二、"尚同"学说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及制度传播的影响 | 第57-61页 |
第二节 "兼爱""非命""非攻"等学说的影响 | 第61-72页 |
一、"兼爱"学说与博爱精神 | 第61-63页 |
二、"兼爱"学说与社会主义思潮 | 第63-66页 |
三、"非命"学说与进化论 | 第66-69页 |
四、"非攻"学说与和平主义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墨学对宗教思想与活动的影响 | 第72-99页 |
第一节 晚清中国士人的基督教源于墨学说 | 第73-81页 |
一、墨学复兴前的基督教源于佛学说 | 第73-74页 |
二、耶墨比较基础上的基督教源于墨学说 | 第74-76页 |
三、基督教墨源说的性质 | 第76-78页 |
四、基督教墨源说的社会影响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墨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宗教思想的影响 | 第81-87页 |
一、维新变法运动前后宗教思想的高涨 | 第81-83页 |
二、梁启超对墨家宗教思想的提倡 | 第83-87页 |
第三节 墨学对基督教教会人士的影响 | 第87-99页 |
一、黄治基的《耶墨衡论》——典型的宣教之作 | 第88-90页 |
二、张纯一的《墨学与景教》——以墨学"光复基督教旨"的尝试 | 第90-92页 |
三、王治心的《墨子哲学》——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产物 | 第92-95页 |
四、吴雷川的《墨翟与耶稣》——墨学与基督教的和谐共处 | 第95-99页 |
第四章 墨子人格精神的影响 | 第99-125页 |
第一节 墨子与曾国藩的勤俭思想和人格 | 第99-109页 |
一、曾国藩勤俭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 第100-102页 |
二、曾国藩的勤俭思想与墨家相关思想的比较 | 第102-105页 |
三、曾国藩"禹、墨为用"的墨学思想 | 第105-107页 |
四、曾国藩提倡勤俭扩大了墨学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墨子救世牺牲精神的影响 | 第109-119页 |
一、孙诒让与梁启超等人对墨子救世牺牲精神的提倡 | 第109-112页 |
二、墨子人格与谭嗣同的牺牲精神 | 第112-116页 |
三、墨子人格与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的刺杀风潮 | 第116-119页 |
第三节 墨子人格精神在民国社会的进一步传播 | 第119-125页 |
一、墨子人格精神影响的广泛性 | 第119-121页 |
二、新"墨者"的人格精神 | 第121-125页 |
第五章 墨家名辩学思想的影响 | 第125-134页 |
第一节 墨家名辩学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学的传播 | 第125-130页 |
一、晚清士人对《墨辩》的传统名辩学研究 | 第125-126页 |
二、梁启超对《墨辩》逻辑与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比附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墨辩》与中国"有独立性的辩学"之发现 | 第130-134页 |
结语 | 第134-141页 |
一、墨学地位的变化 | 第134-138页 |
二、墨学身份的变化 | 第138-139页 |
三、墨学影响晚清民国社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第139-140页 |
四、启示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9-1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