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近自然经营强度对辽东栎种群与群落恢复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0页
   ·研究背景第16-17页
     ·陕西辽东栎林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问题第16页
     ·森林近自然经营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第16-17页
   ·研究现状第17-23页
     ·辽东栎种子库种子雨研究第17-18页
     ·辽东栎有性与无性生殖研究第18-20页
     ·辽东栎幼苗定居及影响因素第20-21页
     ·辽东栎种群动态研究第21-22页
     ·辽东栎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第22页
     ·辽东栎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第22页
     ·森林近自然经营措施与群落稳定性评价第22-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研究目的第23-24页
     ·研究意义第24-25页
     ·前期工作第25页
   ·研究区概况第25页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5-30页
     ·研究内容:第25-27页
     ·方法第27-28页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近自然经营不同间伐强度对辽东栎个体结实量的影响第30-36页
   ·研究方法第30-31页
     ·种子产量调查第30页
     ·环境因子调查第30-31页
     ·数据分析第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不同间伐强度后辽东栎林状况第31-32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植株结实量第32页
     ·影响辽东栎发育种子数量的植株个体差异第32-33页
     ·影响辽东栎发育种子数量的林地环境因子第33-34页
   ·讨论第34-35页
     ·不同间伐强度对辽东栎植株结实量的影响第34页
     ·辽东栎发育种子数量的个体差异第34-35页
     ·辽东栎发育种子数量与林地环境因子第35页
   ·结论第35-36页
第三章 近自然经营措施对辽东栎成苗过程的影响第36-44页
   ·研究方法第36-37页
     ·样方设置第36页
     ·辽东栎种子雨调查第36页
     ·辽东栎种子发芽试验第36-37页
     ·辽东栎土壤种子库调查第37页
     ·辽东栎 1-3 年生实生幼苗的调查第37页
     ·数据分析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2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子雨的时间动态特征第37-38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不同下落时期辽东栎种子的质量特征第38-39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子库第39-41页
     ·辽东栎 1-3 年生幼苗密度第41-42页
   ·讨论第42-43页
     ·辽东栎种子雨第42页
     ·辽东栎土壤种子库动态第42-43页
     ·辽东栎幼苗更新第43页
   ·结论第43-44页
第四章 近自然经营对辽东栎伐桩萌苗的发育规律的影响第44-52页
   ·研究方法第44页
     ·伐桩萌苗调查第44页
     ·数据分析第44页
     ·结果与分析第44-49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的伐桩特性和伐桩萌芽力第44-45页
     ·辽东栎伐桩特性与伐桩萌生枝数量的关系第45-46页
     ·辽东栎伐桩萌生枝数量与最长萌生枝高度的相互关系第46-47页
     ·辽东栎伐桩的存活率第47页
     ·辽东栎伐桩最长萌生枝高度变化第47页
     ·辽东栎伐桩萌生枝的数量变化第47-48页
     ·辽东栎伐桩萌生枝的数量结构变化第48-49页
     ·讨论第49-50页
     ·辽东栎伐桩特性与伐桩萌芽力第49页
     ·辽东栎伐桩萌生枝的生长第49-50页
     ·辽东栎伐桩存在“萌代主”现象第50页
     ·不同强度间伐对辽东栎伐桩的萌芽力与生长的影响第50页
   ·结论第50-52页
第五章 近自然经营后辽东栎幼苗自然更新及生长状况第52-63页
   ·研究方法第52-53页
     ·实生苗与萌生苗调查第52页
     ·数据分析第52-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不同起源幼苗年龄结构第53-54页
     ·不同起源幼苗密度第54-55页
     ·不同起源幼苗存活率第55-56页
     ·不同起源幼苗高生长第56-57页
     ·不同起源定居幼苗特性第57-58页
   ·讨论第58-62页
     ·辽东栎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第58-59页
     ·间伐措施对不同起源辽东栎幼苗的影响第59-60页
     ·辽东栎林存在实生苗与萌生苗两种生殖策略的权衡第60-61页
     ·辽东栎幼苗定居与生长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第六章 近自然经营间伐对辽东栎林植物组成及林木更新的影响第63-75页
   ·研究方法第63-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1页
     ·间伐前后辽东栎林分结构变化第64-65页
     ·间伐后第 6 年辽东栎林植物的生长状况第65页
     ·间伐后辽东栎林乔灌草单一物种的盖度变化第65-68页
     ·间伐后辽东栎林的林木更新状况第68-70页
     ·近自然经营对林木幼苗幼树高生长的影响第70-71页
   ·讨论第71-74页
     ·近自然经营间伐后辽东栎林的植物组成第71-72页
     ·近自然经营间伐后辽东栎林的林木更新第72-73页
     ·近自然经营影响影响林木幼苗幼树高生长第73页
     ·近自然经营对辽东栎优势林木更新的影响第73-74页
   ·结论第74-75页
第七章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第75-83页
   ·研究方法第75-76页
     ·样地设置与调查第75页
     ·静态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第75-76页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的龄级结构第76-77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第77-78页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存活曲线第78页
     ·不同间伐强度和取样面积下辽东栎种群分布格局第78-79页
     ·不同间伐强度和发育阶段下辽东栎种群分布格局第79-80页
   ·讨论第80-81页
     ·辽东栎种群结构第80页
     ·辽东栎种群分布格局第80-81页
     ·不同间伐强度对辽东栎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的影响第81页
   ·结论第81-83页
第八章 近自然经营后辽东栎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的研究第83-96页
   ·研究方法第83-84页
     ·样地设置与调查第83页
     ·优势度计算第83-84页
     ·生态位宽度计算第84页
     ·生态位重叠计算第84页
     ·结果与分析第84-94页
     ·近自然经营后各物种优势度分析第84-87页
     ·近自然经营后各物种生态位宽度分析第87-89页
     ·近自然经营后各物种生态位重叠分析第89-94页
   ·讨论第94-95页
     ·近自然经营后辽东栎优势乔木生态位第94页
     ·近自然经营后辽东栎优势灌木生态位第94页
     ·近自然经营后辽东栎优势草本生态位第94-95页
   ·结论第95-96页
第九章 近自然经营强度对辽东栎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第96-103页
   ·研究方法第96-97页
     ·调查方法第96页
     ·稳定度指标体系的建立第96-97页
     ·稳定性各指标的计算方法第97页
     ·数据处理第97页
   ·结果与分析第97-100页
     ·辽东栎林种群更新潜力第97-98页
     ·辽东栎林林地生产力第98页
     ·辽东栎林土壤肥力第98-99页
     ·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第99-100页
     ·辽东栎林稳定性评价第100页
   ·讨论第100-102页
     ·模糊综合群落稳定性评价体系适合辽东栎林稳定性评价第100-101页
     ·辽东栎林是黄土高原地区比较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第101页
     ·自然经营间伐有利于辽东栎群落稳定性的提高第101-102页
   ·结论第102-103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03-106页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104-105页
   ·建议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作者简介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刺槐中慢生根瘤菌对铜的吸附特性及抗性机制研究
下一篇:miRNAs在拟南芥蔗糖信号传导和铜代谢平衡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