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级耦合热泵在北方地区高层建筑中应用的模拟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 ·国外热泵研究的进展 | 第12-13页 |
| ·国内热泵研究的进展 | 第13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各种低位热源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可行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双级耦合热泵在北方高层建筑中应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第2章 各种低位热源形式的比较 | 第15-21页 |
| ·各种低位热源形式的特点 | 第15-18页 |
| ·空气源热泵 | 第15-16页 |
| ·地表水源热泵 | 第16页 |
| ·地下水源热泵 | 第16-17页 |
| ·土壤源热泵 | 第17页 |
| ·太阳能热泵 | 第17-18页 |
| ·对占地有特殊要求的低位热源占地面积分析 | 第18-19页 |
| ·地下水源热泵 | 第18页 |
| ·土壤源热泵 | 第18-19页 |
| ·太阳能热泵 | 第19页 |
| ·各种低位热源形式的综合比较 | 第19页 |
|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双级耦合热泵系统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高层建筑双级耦合热泵系统设计 | 第21-30页 |
| ·高层建筑供热特点 | 第21-22页 |
| ·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双级耦合热泵系统 | 第22-28页 |
| ·空气/水热泵机组 | 第27页 |
| ·水冷VRF系统 | 第27-28页 |
| ·蓄热水罐 | 第28页 |
| ·空气源热泵室外机安装问题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0-42页 |
| ·高层建筑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 ·空气/水热泵模型 | 第31-33页 |
| ·水冷多联机模型 | 第33-36页 |
| ·蓄热水罐数学模型 | 第36页 |
| ·制冷剂性质数学模型 | 第36-38页 |
| ·饱和气体压力 | 第37页 |
| ·状态方程 | 第37-38页 |
| ·比熵方程 | 第38页 |
| ·空气/水热泵机组结霜除霜损失系数的确定 | 第38-40页 |
| ·双级耦合热泵时间步长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双级耦合热泵的控制参数及模式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双级耦合热泵在北方高层中应用的模拟分析 | 第42-50页 |
| ·模拟系统程序流程图 | 第42页 |
| ·模拟气象参数 | 第42-43页 |
| ·双级耦合热泵系统在北方城市运行参数分析 | 第43-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6章 提高系统节能性的方案研究 | 第50-61页 |
| ·回收排风余热对空气源热泵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50-58页 |
| ·排风余热回收方案节能性分析 | 第58页 |
| ·蓄热水罐最高水温及冷却塔控制模式的优化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