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城市体系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城市体系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城市体系研究 | 第13-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第2章 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核心—外围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 | 第17-18页 |
·理论的提出 | 第17页 |
·主要观点 | 第17-18页 |
·理论的意义 | 第18页 |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 第18-19页 |
·理论的提出 | 第18页 |
·主要观点 | 第18页 |
·理论的意义 | 第18-19页 |
·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 第19-20页 |
·理论的提出 | 第19页 |
·主要观点 | 第19页 |
·理论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3章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体系特征 | 第20-38页 |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 第20-31页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第20-26页 |
·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描述 | 第26-28页 |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对比 | 第28-31页 |
·环渤海地区城市体系基本特征 | 第31-34页 |
·城市体系的行政等级结构 | 第31-32页 |
·城市体系的数量规模结构 | 第32-33页 |
·城市体系首位度衡量 | 第33-34页 |
·环渤海地区区位优势 | 第34-37页 |
·优越的区位条件 | 第34-35页 |
·便捷的地域连接 | 第35页 |
·丰富的资源储备 | 第35-36页 |
·雄厚的科技优势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环渤海地区城市体系综合评价 | 第38-48页 |
·三大区域城市体系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38页 |
·三大区域城市体系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三大区域城市体系综合评价的分析模型 | 第40-42页 |
·集对分析及集对同一度 | 第40页 |
·区域城市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42页 |
·三大区域城市体系综合评价 | 第42-46页 |
·数据收集整理 | 第42-43页 |
·一级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二级综合评价 | 第45页 |
·三级综合评价 | 第45-46页 |
·三大区域城市体系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核心城市分析 | 第46-47页 |
·次级城市分析 | 第47页 |
·外围城市分析 | 第47-48页 |
第5章 环渤海地区城市体系驱动机制分析 | 第48-52页 |
·存在问题 | 第48-49页 |
·核心城市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 第48页 |
·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缺乏紧密联系 | 第48页 |
·城市体系层级分布不合理 | 第48-49页 |
·城市体系缺乏协调发展 | 第49页 |
·驱动机制建议 | 第49-52页 |
·加强京津"双核心"引擎的动力机制 | 第49-50页 |
·提升周边"两翼"依托的扩散机制 | 第50页 |
·创新区域协调整合机制 | 第50-51页 |
·协调区域利益分配机制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