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新生代的文化背景 | 第9-16页 |
| 一、 社会语境 | 第9-11页 |
| 二、 影坛态势 | 第11-12页 |
| 三、 与它艺术的互本文关系 | 第12-16页 |
| 第二章 突围与反叛:个人化电影 | 第16-26页 |
| 一、 结束“后黄土地”现象,开始新生代个人化电影 | 第16-17页 |
| 二、 新生代个人化电影的美学特征 | 第17-21页 |
| 1、 “青春残酷物语” | 第18-19页 |
| 2、 “成长记忆”母题 | 第19-20页 |
| 3、 “边缘人”形象 | 第20-21页 |
| 三、 新生代个人化电影对传统的反叛与突围 | 第21-23页 |
| 四、 生存的电影与电影的生存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妥协与回归:操作性电影 | 第26-37页 |
| 一、 新生代电影的妥协与整合 | 第26-28页 |
| 二、 “操作性”电影 | 第28-33页 |
| 1、 走出边缘化打量新世界 | 第29-31页 |
| 2、 商业包装和文化品位的双重建构 | 第31-33页 |
| 三、 新生代的创作心态 | 第33-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