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8页 |
1、 缘起 | 第9-11页 |
2、 意义 | 第11-12页 |
3、 研究过程 | 第12-13页 |
4、 所做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13-18页 |
第一章 克山病病因资料述评及本文新思路 | 第18-39页 |
1、 前人对克山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9页 |
1.1 克山病概念解析 | 第18-19页 |
1.2 前人关于克山病分布的认识 | 第19-20页 |
1.3 前人关于克山病的致病机制及病因分析 | 第20-29页 |
2、 学者们在克山病研究方面的相互质疑 | 第29-32页 |
2.1 克山病归属 | 第30页 |
2.2 地质构造与克山病的关系 | 第30-31页 |
2.3 污染与克山病是否有关 | 第31页 |
2.4 低硒是克山病的初始病因或条件因子 | 第31-32页 |
3、 本文新思路:从地质构造角度探讨构造环境和克山病的耦合关系 | 第32-39页 |
3.1 克山病与地质构造存在耦合关系 | 第32-33页 |
3.2 加强构造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 第33-36页 |
3.3 研究步骤及思路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克山病病区的构造环境分析 | 第39-54页 |
1、中国大陆内部最醒目的一条北北东向构造带——燕辽—太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述要 | 第39-43页 |
1.1 中国的地质构造背景 | 第39-40页 |
1.2 燕辽—太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40-41页 |
1.3 克山病病区断裂带分布 | 第41-43页 |
2、 燕辽—太行—龙门山构造带的古地理环境变迁与克山病病区的古地理 | 第43-47页 |
2.1 新生代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特征 | 第43-44页 |
2.2 从燕辽—太行—龙门山构造带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演变状况分析克山病病区的古地理因素 | 第44-47页 |
3、 陕西克山病发病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分析 | 第47-54页 |
3.1 陕西区域构造基础 | 第47-50页 |
3. 2 陕西克山病病区的新构造运动 | 第50-54页 |
第三章 地球化学元素平衡与人体健康 | 第54-71页 |
1、 地球化学元素对人体的生物学作用 | 第54-55页 |
2、 克山病发病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7页 |
2.1 构造运动与地质发病 | 第58-60页 |
2.2 硒的地域分异、平衡与人体健康 | 第60-62页 |
2.3 黄土高原低硒背景与人体健康 | 第62-67页 |
3、 另辟蹊径之一:化学元素同位素同克山病之间的可能联系 | 第67-71页 |
3.1 化学元素同位素特征 | 第68-69页 |
3. 2 放射性核素与人体健康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地球物理异常—克山病致病的潜在因子 | 第71-95页 |
1、 克山病发病机理与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可能联系 | 第71-92页 |
1.1 地球物理异常与生命体的关系 | 第72-74页 |
1.2 陕西克山病区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第74-76页 |
1.3 克山病分布的构造单元以及深部地球物理状况同发病区的联系 | 第76-86页 |
1.4 运用动力学—信息学方法分析克山病发病机制 | 第86-92页 |
2、 另辟蹊径之二:地球物理异常—潜在的克山病发病因素 | 第92-95页 |
2.1 医学研究的难度 | 第93页 |
2.2 地学研究的难度 | 第93-94页 |
2.3 克山病病因探索的新途径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5-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