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6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研究现状与问题第15-23页
     ·研究现状第15-21页
     ·存在问题第21-2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研究目的第23页
     ·研究意义第23-24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4-36页
     ·理论基础第24-32页
     ·研究内容第32-33页
     ·技术路线第33-36页
第2章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第36-43页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的内涵和定位第36-38页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的体系框架第38-43页
     ·震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第39-40页
     ·土地利用防震减灾规划第40页
     ·土地利用常规规划第40-41页
     ·应急、防灾与常规规划的关系分析第41-43页
第3章 地震灾害震情定性及灾情评估第43-77页
   ·引言第43-47页
   ·震害范围及灾害等级测算第47-54页
     ·等震线烈度模型第48-53页
     ·烈度衰减对数模型第53-54页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第54-59页
     ·震害破坏损失比案例统计法第54-56页
     ·烈度衰减人口密度损失评估法第56-59页
   ·地震损失快速评估及现场评估实证第59-75页
     ·玉树地震震情概述第59-63页
     ·玉树地震震害评估原则及方法第63页
     ·玉树地震震害损失评估第63-74页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及建议第74-75页
   ·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地震应急避难疏散场所的优化选址第77-126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第77-81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内涵第77-78页
     ·避震疏散场所选址原则第78-79页
     ·避震疏散场所的规模与选址要求第79-81页
   ·避震疏散场所的location-allocation 优化策略第81-86页
     ·P-median 模型第81-82页
     ·P-center 模型第82-84页
     ·LSCP 模型(集合覆盖选址模型)第84页
     ·MCLP 模型(最大覆盖选址模型)第84-85页
     ·BACOP 模型(备份覆盖模型)第85-86页
   ·空间几何网络与最短路径第86-93页
     ·网络模型的基本概念第86-89页
     ·最短路径Dijkstra 算法第89-93页
   ·地理空间邻域分析欧氏距离第93-94页
   ·避震疏散场地选址的技术过程第94-105页
     ·选址技术路线第94-100页
     ·建立指标体系第100-101页
     ·量化评价指标第101页
     ·确定指标权重第101-105页
     ·综合选址模型合成第105页
     ·划定选址等级第105页
   ·紧急避震疏散场地优化选址实证第105-125页
     ·交通几何网络构建第105-106页
     ·避震疏散场地有效避难容量第106-108页
     ·避震疏散场地平均坡度第108-110页
     ·居民点与备选场地最短路径第110-112页
     ·医疗急救设施与备选场地最短路径第112-114页
     ·消防设施与备选场地最短路径第114-116页
     ·水源地与备选场地最短路径第116-117页
     ·地震断裂带与备选场地欧氏距离第117-119页
     ·地质灾害隐患点与备选场地欧氏距离第119-121页
     ·易燃易爆危险源与备选场地欧氏距离第121-122页
     ·避震疏散场地选址最优方案第122-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第5章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第126-197页
   ·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任务第126-128页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128-129页
   ·规划编制的依据与基础数据第129-130页
   ·规划编制技术思路第130-132页
   ·规划内容与技术方法第132-155页
     ·灾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灾毁评析第132-136页
     ·震后灾区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第136-142页
     ·灾后恢复重建用地规模确定第142-145页
     ·灾后恢复重建用地布局安排第145-147页
     ·灾后恢复重建土地综合整治第147-151页
     ·灾后恢复重建土地生态功能修复第151-152页
     ·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第152-155页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实证第155-195页
     ·土地现状与灾毁情况第155-161页
     ·土地利用安全评价第161-178页
     ·用地规模及布局第178-185页
     ·灾毁土地综合整治第185-188页
     ·土地生态功能修复第188-193页
     ·规划实施政策措施第193-195页
   ·小结第195-19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97-201页
   ·全文总结第197-199页
   ·创新点第199页
   ·展望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10页
致谢第210-212页
附录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
下一篇: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