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物联网的概念 | 第9页 |
·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导向 | 第9-10页 |
·三大重要技术 | 第10-12页 |
·三层体系结构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本文篇章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物联网感知层体系架构、安全需求和Blom矩阵方法简介 | 第15-23页 |
·射频识别系统体系架构和安全需求 | 第15-19页 |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射频识别系统基本构成 | 第16-17页 |
·射频识别系统通信模型 | 第17-18页 |
·射频识别系统安全需求 | 第18-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和安全需求 | 第19-21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介 | 第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 | 第19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模型 | 第19-20页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需求 | 第20-21页 |
·Blom矩阵方法简介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现有物联网感知层安全协议分析 | 第23-32页 |
·现有射频识别系统安全协议分析 | 第23-28页 |
·哈希锁协议 | 第23-24页 |
·随机化哈希锁协议 | 第24-25页 |
·哈希链协议 | 第25-26页 |
·访问应答协议 | 第26-27页 |
·低成本认证协议 | 第27-28页 |
·方案比较和问题分析 | 第28页 |
·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协议分析 | 第28-32页 |
·基于概率的随机密钥分配算法 | 第29页 |
·确定型密钥预分配算法 | 第29-30页 |
·混合算法 | 第30页 |
·现有协议的主要缺陷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基于Blom矩阵方法的射频识别认证协议 | 第32-46页 |
·协议基本假设 | 第32页 |
·各实体预置信息 | 第32-36页 |
·协议会话过程 | 第36-39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39-41页 |
·双向认证性分析 | 第39-40页 |
·保密性分析 | 第40页 |
·不可跟踪性分析 | 第40-41页 |
·前向安全性分析 | 第41页 |
·同步安全性分析 | 第41页 |
·其他性能分析 | 第41-46页 |
·计算量分析 | 第41-42页 |
·存储量分析 | 第42页 |
·读写器询问重试次数分析 | 第42-43页 |
·可延展性分析 | 第43-45页 |
·与其他协议的比较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基于Blom矩阵方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密钥管理协议 | 第46-54页 |
·协议基本假设 | 第46页 |
·协议主体 | 第46-49页 |
·初始Blom矩阵信息预置 | 第46页 |
·更新密钥初始信息预置 | 第46-47页 |
·首轮密钥更新机制 | 第47-48页 |
·平时密钥更新机制 | 第48页 |
·节点加入机制 | 第48-49页 |
·节点退出机制 | 第49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9-50页 |
·其他性能分析 | 第50-54页 |
·能耗分析和实验 | 第50-52页 |
·协议可延展性分析和实验 | 第52-5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4-5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4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