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说 | 第12-15页 |
一 帝王形象与研究文本的范围 | 第12-13页 |
二 帝王形象是传统文艺中长时段贯穿形象 | 第13-14页 |
三 帝王形象的文化蕴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阐述 | 第15-17页 |
一 意识形态视角对于帝王形象研究的适用性 | 第15-16页 |
二 从文化经验视角观察帝王形象创作 | 第16-17页 |
三 在史论结合中考察帝王形象 | 第17页 |
四 在帝王形象谱系中观察影像帝王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价值陈述 | 第17-19页 |
一 帝王形象引发"焦虑" | 第17-18页 |
二 从历史题材创作中出走的"帝王戏"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现状说明 | 第19-21页 |
一 帝王形象研究的后发性 | 第19页 |
二 80年代以来的研究简况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艺中帝王形象管窥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古代帝王形象的政治文化背景概说 | 第21-23页 |
一 帝制——帝王形象的制度保证 | 第21-22页 |
二 王道霸术——帝王形象的观念保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正史体系是帝王故事的重要凭依 | 第23页 |
第三节 帝王故事的教化娱乐功能 | 第23-24页 |
第四节 古代帝王故事的特点及帝王形象的表现 | 第24-32页 |
一 传统的帝王故事类型 | 第25页 |
二 重要帝王故事枚举 | 第25-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被边缘化的帝王(1949——1965)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常规电影中的帝王形象 | 第33-37页 |
一 《画中人》:古老故事迁衍出的帝王 | 第34-36页 |
二 《林则徐》:对道光帝点到即止的描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戏曲电影中的帝王形象 | 第37-40页 |
一 暴君形象 | 第37-38页 |
二 明君形象 | 第38-39页 |
三 复合形象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美术片中的帝王形象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帝王形象的别版 | 第41-44页 |
一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的配套创作 | 第42-43页 |
二 改来改去的《朱元璋传》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隐遁的帝王形象(1966——1978) | 第46-51页 |
第一节 政治斗争中的帝王评判 | 第46-49页 |
一 "路线斗争"划定的帝王位置 | 第46-48页 |
二 "批儒评法"与"秦皇汉武"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帝王色彩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帝王形象的复生(1978——1992) | 第51-69页 |
第一节 帝王形象出场的文化氛围 | 第51-55页 |
一 向帝王形象敞开的题材版图 | 第52页 |
二 "文化热"与传统及帝王的关系 | 第52-54页 |
三 通俗文化拥抱帝王将相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新时期史学对帝王的新思量 | 第55-57页 |
一 阶级史观淡出 | 第55-56页 |
二 历史的创造者也包括帝王 | 第56页 |
三 历史人物评价的新视点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多姿多彩的帝王影视形象 | 第57-68页 |
一 汲取戏剧题材而出现的帝王 | 第57-58页 |
二 为杰出帝王树碑立传 | 第58-59页 |
三 融合香港视角的皇帝形象 | 第59-62页 |
四 改革时代的维新皇帝 | 第62页 |
五 武侠天地中的帝王恩仇 | 第62-64页 |
六 少数民族君主的正面形象 | 第64-66页 |
七 仰望华夏共主 | 第66页 |
八 国家交往史与帝王姿态 | 第66-67页 |
九 前版宫闱今又来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高蹈的帝王形象(1993——2007) | 第69-95页 |
第一节 93后诸强势话语与帝王想象 | 第70-73页 |
一 经济主义与"财政"人格的想象 | 第70-71页 |
二 保守主义对"光复旧物"的爱好 | 第71页 |
三 民族主义思潮寻租"盛世"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告别革命":维护秩序和权威 | 第73-74页 |
第三节 90年代中期以来影视剧中的帝王形象 | 第74-93页 |
一 《鸦片战争》:对道光皇帝新的诠释 | 第74-75页 |
二 秦始皇:十年来的四次形象 | 第75-79页 |
三 康雍乾:在戏说、秘史和正剧之间摆动 | 第79-88页 |
四 汉唐气象与帝王伟业 | 第88-91页 |
五 帝王故事与景象奇观的匹配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作为世俗观念的帝王崇拜 | 第95-105页 |
第一节 "忠君爱国"观念与政治伦理化 | 第95-98页 |
一 "忠君爱国"在通俗文艺中的表现 | 第95页 |
二 "忠君爱国"的本质是政治伦理化 | 第95-96页 |
三 "忠君爱国"观念的局限 | 第96页 |
四 伦理召唤的复归与帝王形象塑造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官本位"意识与权力崇拜 | 第98-101页 |
一 "官本位"意识在世俗话语中的表现 | 第98页 |
二 "官本位":行政权力对社会的绝对支配 | 第98-99页 |
三 "清官本位"的快感诱导 | 第99-100页 |
四 "好皇帝"形象是对"官本位"、"家长制"的默认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皇位"欲望与成功标记 | 第101-104页 |
一 "皇位欲望"的历史与文化表现 | 第101-102页 |
二 "皇位欲望"的核心是个人可支配资源的最大化 | 第102页 |
三 当代中国个人欲望、价值追求的转换 | 第102-103页 |
四 帝王形象与个人主义观念对象化的契合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语 | 第105-124页 |
第一节 新中国影视剧中帝王形象的整体特点 | 第105-107页 |
一 在六十年的影视创作的内部来看 | 第105-106页 |
二 参照古代文艺塑造的帝王形象来看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再生产与帝王形象的选择性想象 | 第107-111页 |
一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体系再生产的变化概述 | 第107-108页 |
二 意识形态体系再生产变化与帝王形象的想象转化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文化工业再生产的转换与帝王形象的择取塑造 | 第111-115页 |
一 当代中国文化工业系统的演变概述 | 第111-112页 |
二 意识形态再生产媒介系统的演变对帝王形象的改造 | 第112-115页 |
第四节 百年的民族主题对帝王形象的扬抑 | 第115-117页 |
第五节 民族自决的镜像转换与历史自豪寻租的帝王 | 第117-120页 |
第六节 "民主"影像建设的水土问题 | 第120-124页 |
一 "官本位"瓶颈与"土皇帝"效应 | 第120-121页 |
二 帝王正面形象的饱和与文明缺憾的召唤 | 第121-122页 |
结论:作为阶段范型的帝王形象 | 第122-1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